张文玉
(海南省儋州市儋耳实验学校 海南 儋州 )
摘要: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核心目的是为了通过结合政治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法治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理解、吸收政治思想的实际情况,及根据教材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和规划。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步构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思想对学生三观的构成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政治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以将政治课程同法治思想融合并发展为教学核心,教学以引导为主、理论为辅,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对政治的探究意识,从而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程;法治思想;融合与发展;策略
初中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来讲相当重要,其对学生品质、性格、三观、心理等各方面都的养成都有决定性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等原因,导致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较差、逆商值也较低,且学生自身观念的构成、对学生、教师、社会的认知程度以及品性、、习惯等各方面都会收到周边环境中存在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学生对法律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发生违法乱纪的影响学生一生的恶劣行为现象。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法治思想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政治课程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管理,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环境中优劣现象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以下为具体论述。
一、在初中政治课程中进行法治思想融合的现状
(一)学生理解能力有所欠缺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问题不同的思考方式。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于偏理论化的政治学科学习较为困难,且理解能力不够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接受能力也较弱,因此学生逐渐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从而对政治课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也是被动式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法治思想与教材内容的融合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当前,大多数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是按照学校的相关标准对法治思想进行融合,教学模式较死板,没有创新性,且融合过程也较突兀,没有实现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二者的融合无法对学生产生帮助,且极易导致学生出现对政治知识和法治思想知识的概念混淆、模糊不清的学习现象,大幅降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1]。
(三)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政治课程教学中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一言堂”的教师主体现象,教师通过对考试内容的划分,及对教材中相关案例的讲解和对法治思想极不和谐的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被动式学习,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积极性,且由于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学生还没得急提问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教师已经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了,导致学生学习只靠死记硬背,而无法有效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我国虽对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并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但大部分初中政治教师还秉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政治是一门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一门学科,而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沿用以往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发生的最新案例没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导致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较低。而部分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利用了教学资源,但对于法治思想教育还是以理论为主,没有通过信息技术将法治思想教育中存在的相关案例进行具体呈现,导致法治思想教育的融合失去其主要意义,学生也因没有参照依据而难以理解政治教学内容,因此,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2]。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法治思想的思维理解能力
其一,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汇总要时刻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社会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学生在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能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思考后,能够加深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还能够保障学生提高法制意识,且能够客观、理性的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从而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积累和法治思想思维能力的提高。
其二,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法治思想认知的提高和重视程度,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融合的相关法治思想的分析和探究,促使学生对法治思想能够跟深入的理解。同时,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剖析教材内容,加强教材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融合法治思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重视和警惕,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客观、理性的进行判断,并结合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3]。
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有参照、有标准的去学习政治课程、培养法治思想思维能力,从而更利于学生吸收、掌握法治思想知识。此外,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相关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形式。同时,以举例案件为中心,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案例结合自身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生活中若没有了法律维持秩序,约束人们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社会的现状会是怎样,生活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等,引发学生对法治思想和法律重要性的深入思考,深切体会其价值所在,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对法治思想的思维能力。
(二)政治教学内容同法治思想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
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必须保证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理解程度,使其能够在教学中有效结合同教材内容相关的法治思想的材料和案例,将其合理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参照、对比案例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法治思想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对法律重要性的认知。由此,通过这种更完善且多元化的政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政治学习和培养法治思想,通过切入点,让学生学习政治不在枯燥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对相关案例积极展开探讨,分析、判断案例中各类行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提供判断依据。由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轻松的完成政治课程学习,还能够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避免学生发生此类相似的违法行为,有效管理并约束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4]。
如在“珍爱生命”一课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对课程内容结构的梳理和构建,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大致的学习框架以便于学生学习、理解。这一课程主体是如何关爱他人:关爱他人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是珍爱自己,其次是关爱他人。只有保证自己能够懂得如何珍爱自己,找到珍爱自己的意义所在,体悟生命的含义,才能够懂得如何真正的关爱他人。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剖析政治理论,提高学生的认知,在进行案例举例。如近年发生多起的“初中生跳楼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没有进行合理的开导,加之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和生理发育过程中引发的性格偏激、思想极端等,导致学生漠视生命而跳楼。这些案件中,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只因没有合理的调节心理状态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没有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提出自己的想法,而草草的了却自己的生命。
通过这些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种思想极端和偏激的行为,为何对生命如此不重视,如何有效规避这类现象的发生,如果是学生自己该怎么做。由此,让学生提高警戒,约束自身,在遇到困难时多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法治思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三)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法治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初中政治教学内容大部分以理论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都比较困难,长此以往则会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的现象,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通过对政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活跃课堂氛围,将政治知识点形成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在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次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法治思想教育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去,如开展法治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模拟法庭现场,布置同法庭类似的班级环境,参与模拟的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对教师提出的案例进行“专业性”的审判,通过这种娱乐且严肃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法律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法治思想的作用,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模拟更好的掌握政治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可以申请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氛围的建设和营造,通过警示标语标牌、课前口号、组织宣传活动或组织法治思想题材的辩论赛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一方面加深亲子关系,另一方面提高家长对法治思想的重视程度,从而构建和谐的家校协作氛围,共同保障学生法治思想的教育[5]。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层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身的价值和特能,将政治这门偏理论化的学科给学生以具体呈现,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不在感到枯燥乏味而导致厌学、弃学现象的发生。如在“学会拒绝”这一课中,课程内容主旨是让学生能够拒绝周边环境中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诱惑,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潘多拉魔盒》的政治教学PPT,在学生观看过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发生故事结尾的灾难?”“人们能够有效避免么?”“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怎么样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等,引发学生思考,并引用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的箴言:“学会拒绝身边的诱惑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随后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着重于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诱惑都包含哪些、诱惑的定义是什么、诱惑以什么方式体现。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类似的案例视频或者文章整理出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如“在班级中,小明和王都渴望取得好成绩,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赏。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小明认真刻苦、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而小王则总是影响周边同学,考试过程中采用作弊、抄袭的手段取得好成绩。”就这一视频片段让学生进行探讨,“如何看待两人得到表扬的方式、方法?”“有没有做错?错在哪?”等,在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此案例进行开放式教学,如相关的金钱诱惑、游戏机诱惑、违禁品诱惑等,通过对不同案例中对人们造成的不同伤害和收到法律制裁的不同程度、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想要得到好成绩、好事业就必须走正路,学会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保持品行端正,有效的管理、约束自己。由此,通过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自主学习能动力,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法治思想知识积累,以保证学生全身心的健康成长[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将法治思想充分的融入进去,保障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品性、行为标准等,并以此为依据融合法治教学,通过教材相关内容为引入点,引导学生逐渐接触法治思想并形成政治学习习惯,进而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积累掌握更多的法制思想,促使学生养成在面对问题时能够通过站在法治的角度去分析并解决的习惯,理性、客观的面对生活,进而有效的管理、约束自身思想和行为,提高法制意识,让学生得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毛吉.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探析[J].才智,2019,15:175.
[2]秦立红.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27.
[3]周想想.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J].文教资料,2019,17:199-200.
[4]黄春华.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探析[J].考试与评价,2021,02:107.
[5]王玉安.初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1,08:47-48.
[6]马海琳.初中政治课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0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