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翠英
江苏省南京市葛塘中心小学 210048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转变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式,需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并且在方式上强调教学主体的发挥。小学体育跳绳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创新,让学生对跳绳项目产生兴趣,能够有技能技术的成长,建立主动运动意识,也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本文以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为基础,介绍了小学体育跳绳项目教学的创新方向与策略,希望用花样跳绳、分层分组、比赛活动、多元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小学生能够有体育核心素养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改;跳绳项目;教学创新
前言: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跳绳项目教学中就要在基础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运动能力、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保证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而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到小学生的情感和身体特点,保证教学的开展能够推动自主性的理解认识,完善运动锻炼的指导,并转变以往跳绳项目教学中单一性模式的情况,让小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可以达成锻炼身体素质,培养体育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作用。
一、应用花样跳绳增强运动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而在传统的跳绳教学中,形式上较为单一,交给学生跳绳,就让学生去做练习。这样简单的形式下,多数学生对于跳绳是没有兴趣的,也就不会做主动的思考,也没有积极的运动练习,教学呈现出强制要求锻炼的情况。新课改下,教师就要思考学生的跳绳练习需求,应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能够从被动练习转为主动训练[1]。方法上可以将简单的跳绳变成花样跳绳,增加各种花样动作,提升跳绳运用的美感,让学生感觉跳绳有趣,也用花样跳绳培养运动兴趣,增加跳绳练习的主动性。花样跳绳的引入中要注意小学生不同的年龄段,教师要基于学生能够达成的情况做项目教学内容的跳绳,避免因为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完成,造成花样跳绳无法做兴趣的激发。比如在四、五年级的高段的花样跳绳教学中,就在简单的动作变化上增加难度,提升美感,以样式的变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技巧提升增加运动兴趣,比如双人交叉跳,单人花样跳绳等,用花样强调兴趣培养,也让身体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综合发展。
二、开展分层分组加强动作指导
跳绳项目教学需要让学生有更好的体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项运动的技巧,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就要开展分层分组,依据兴趣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做教学,使动作指导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层分组的跳绳教学能够让教学的开展符合学生的需要,在内容上强化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可以有所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分层分组的动作指导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跳绳训练的感受,在形式上强化了个人自主训练,过程中需要做实际情况的分层分组,关注实践锻炼的情况,做好基本动作的指导和运动损伤的保护。同时教师在内容上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专项教学,并做评价模式的优化,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跳绳训练中有技能技术的成长,也有良好的运动感受。
三、组织比赛活动提升锻炼意识
跳绳在基础形式上是单人运动,所以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跳绳,即使有一定的兴趣也不会主动的做锻炼,主要是缺乏基本的表现意识。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达成体育素养的培养,可以在项目教学中组织跳绳比赛活动,比一比谁跳得多、跳得快,用比赛的竞争提升锻炼意识,让跳绳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日常活动的一种。而在项目教学中的跳绳比赛组织需要结合分组分层,让同一层次的学生之间比拼,强化竞争,提高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小学生为了比赛获胜就会积极锻炼[2]。而在跳绳比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比赛中有实践感受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对于失误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较强能力的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以此保证跳绳比赛开展的全面性,也让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四、完善教学内容保证体质锻炼
跳绳教学的创新不仅要在形式和方法上做改变,还要从跳绳的技能技术出发做内容创新,以跳绳的上下肢体协调,腿部力量为方向拓展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有身体素质的全面成长,也能有跳绳技能水平的提升。比如在跳绳项目教学中加入核心力量训练,并针对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调整运动训练的量和强度,使学生能够完成,也能在运动中得到体质提升。跳绳项目教学的创新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人情况,激发潜能[3]。
结论:总而言之,跳绳项目在形式上较为简单,但是教学的开展要让这种简单变得精彩,有多样化的运动,提升运动锻炼感受,强化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的教育,创新跳绳项目教学方法。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减少强制性的要求,而是多从学生的时间参与情况作分析,关注教学的实效性,做好教学反思,以让教学创新具备实效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丽君.小学跳绳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69-70.
[2]庞作为.分层分组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田径,2021(04):17-18.
[3]解加臻.小学体育教学中花样跳绳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1(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