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几个误区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   作者:张万军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张万军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实险中学 湖北 十堰 4425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在数学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基于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广泛的受到初中数学老师的亲睐。故本文从分析初中案例教学的现状出发,找出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大常见误区,从矛盾的普遍性出发,最后从实际的角度对案例教学的误区进行有效的规避。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案例教学 误区
一、现今初中案例教学常见误区
1.1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透彻
        据研究发现,很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非常肤浅,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从教学的实际现状来看,教师非常善于举例子,然而这些实际的例子虽然对教学有帮助,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后发现,学生对多例子的教学方法呈现出疲倦,甚至出现了负面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消极听课,扰乱课堂秩序等等。
1.2教师进行权威教学,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很少
         基于初中生是学生叛逆的集中表现时期,所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都表现出异常的权威,教师们希望这种强制性的教学能带来自身的教学威信,以此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真实的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教师的权威教学不仅没有起到任何的正面教学的效果,学生还因为缺乏自己表现的机会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非常讨厌具体的任课老师,不少学生扬言放弃学习数学。这样的学生心理和情绪其实在中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一般而来,中学生处于小学生和初中的过度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初中的数学教师不能一味用初中生的高要求来强行进行知识的灌输。
二、如何有效克服初中案例教学的常见误区
2.1教师要认识到案例和举例子的本质区别,从设计案例的角度来进行情境性教学
         要设计出典型的教学案例首先就要正确区分案例和举例子的区别,很多数学教师对两者的概念混淆不清或者非常模糊。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的系统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科学和系统,它包括了师生之间的分析、讨论和交流,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在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而单纯的举例子却丝毫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首先举例子基于内容的浅显和易懂的特点,只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多次的举例子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出现表演式课堂。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中我们可以从探索中出发,让学生计算教师设计好的两个三角行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比较中发现,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是正方行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就是正方形的两条边,而正方形的的边长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根据学生的探索师生一同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教师设计问题情境,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相等关系,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得出的结论自然比教师单纯举例子更有说服力。在通过情境中学习后,教师写出以下练习题,巩固勾股定理
1.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n+1,n+2,n+3.求n
教师在黑板上写生勾股定理的定理:a2 +b2=c2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三角形的直角边是n+1和n+2,斜边是n+3,因为斜边最长,故(n+1)2+ (n+2)2=( n+3)2进而求出n的值。
2.2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在上课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牢牢记住自己是知识的引导者的身份,适度的退出课堂的主舞台,把课堂彻底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中,教师在进行第一个探索环节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再次证明师生之前达成共识的定理,比如实现用准备好的纸,来进行拼图的探究,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学生证明完勾股定理后,提出以下的选择题巩固知识
1.在直角三角形周长为12厘米,斜边长为5厘米,求直角三角行的面积?
首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为3和4,最后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2.3案例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增加案例的趣味性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里处处蕴含着数学。”教师想要通过案例教学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案例的趣味性上多多下功夫,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生活化的案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中,教师在三角形的具体选择中,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三角形的代表,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切好的西瓜,衣架等等,用这些生动的生活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具体的误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的误区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现在初中的数学老师都有着高学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还是显得很稚嫩,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往往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究其原因,这和教师的本身成长的速度和学习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尤其要保持着学习的状态,思维的活跃,才能在日后的案例教学中做到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尹友香.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6):131-132. DOI:10.3969/j.issn.1674-2273 .2018.06.037.
[2] 冯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改进策略[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20(12):10.
[3] 于江波. 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5(1):7-8,99. DOI:10.3969/j.issn.1008-5688.2013.01.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