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师的“导”,促发精彩生成,培养综合能力——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浅谈教师“导”之见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   作者:梁焕仪
[导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发性课程,它注重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梁焕仪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龙眼小学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发性课程,它注重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但鉴于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导”则显得尤为关键,有效的“导”可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发精彩生成,让学生绽放光彩,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导   生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这样开放、多元的课程中,如何巧用教师的“导”,促发精彩的生成呢?在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有了一些体会,下面我就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神奇的龙舟》的实施谈谈我的一下看法。
        一、善导入境,培养问题意识
        良好情境的创设为活动的延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何巧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活动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发现问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条件。
1.现场观摩
        现场观摩是最好的情景导入,它可以直观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给学生真实的体验。
        在五年级“龙舟竞技”的“龙舟说唱”活动中,教师就是采取现场观摩的形式,邀请龙舟说唱的传承人来到学生中,展示一段龙舟说唱,有趣的韵律,极富地方特色的唱腔马上就引起的学生的兴趣。继而,学生回提出一些类问题:“龙舟说唱是怎么来的?”、“龙舟说唱容易学吗?”“龙舟说唱有什么意义?”……时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提示、梳理、归纳成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这次研究的内容。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就有具备了一个完美的开端了。
        2.媒体导入
        教学媒体一般指计算机、投影机、投影仪等设备为工作,以形象、生动、直观为主要特色和以互联网为依托等三个特点,把繁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抽象的物体或概念形象化,减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媒体导入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最常运用的就是利用图片以及视频进行导入,它有助于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也经常运用这种方式。
        由于主题内容的不同,时间或场地的限制,无法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或走访,那么多媒体就可以帮助我们了。“龙眼点睛”是六年级的主题活动,对于没有接触过“龙眼点睛”这一传统文化的学生,是没有办法想象这一情景的。因此,观看视频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视频一播放,来自各地的龙舟穿梭河道、锣鼓鞭炮声响彻云霄、琳琅满目的供奉用品、笑容满面的男女老少……全部展现在学生眼前,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只要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对视频中的哪个场景最感兴趣?”教室里便会像平静的湖面被掷入了一块石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二、遵循原则,“导”出成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就是一盏指路明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呢?我认为要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1.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无论是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的形式,都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认知水平等进行选择,教师则应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进行活动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制定调查计划是最常运用的一种活动。以五年级“龙舟说唱”主题活动为例,学生在调查龙舟说唱相关资料时,要先制定调查计划。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的人员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研究内容、性格爱好、调查条件、能力水平等因素自主选择同伴,组建调查小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得龙舟说唱的相关资料。如网络信息收集、查阅资料、问卷调查、采访等;小组内分工时,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的调查方式。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一个提醒、引导的作用。
2.导向明确的原则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指出: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等进行动态调整,深化活动。这是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教师的“导”在这时就需要具备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活动目的、任务、要求等,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如“龙舟说唱”主题活动中,小组间要进行调查计划汇报,教师需要组织其他小组聆听他组的调查计划,提出补充意见,总结他组计划的优点,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修改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实践的准备事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取人之长以补其短,让自己的调查计划科学有效;引导学生做好调查前相机、录音笔、采访人员的确定、问卷调查设计、调查结果记录表制作等准备工作。尤其提示学生针对采访的内容所需设置不同的采访问题,并强调采访的细节(礼貌、语言等),并要进行情景模拟演练,确保采访顺利进行。
        三、导得适时
        综合实践活动要学生在“实践”、“探究”、“创作”、“反思”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从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然而,受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活动很难进行独自“行动”,因此,也要强调教师适时的“导”。
        1.开课选题时
        在选题指导课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最为积极活跃,就一种生活现象展开学生所感兴趣的研究,学生就会把自己积存已久的问题统统抛出来,这样就会出现一下浅显、没有研究意义的又或者是研究范围太广的问题,因此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尤为关键,引导学生在众多的问题中通过删除、整合等方法进行筛选,提炼成课题。
        在“龙眼点睛”主题活动中,一段“点睛”盛况视频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问题就接踵而来了“我想知道龙舟为什么要点睛?”、“我想知道龙舟是怎样点睛的?”、“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龙眼点睛?‘龙眼’这个地方的名字跟‘龙眼点睛’有联系吗?”……这时,教师就需要学生把问题都罗列出来,小组内进行问题的一次筛选,整理好后再集体进行刷选、提炼。但要避免个别小组会在问题一次筛选时就把有价值的问题去掉,所以教师需要小组去巡视、引导。
        2.存在疑惑时
        实践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活跃、最艰难的阶段。这个阶段会因探究内容、研究目标的不用,开展探究的方式、记录的方式、汇报的方式等有所不同,而学生是活动的实践者,在活动设计与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疑惑,单凭学生的力量,可能无法很好地解决疑惑,那么对研究成果必定有所影响。因此,教师就是学生活动的引领者与支持者,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否能成功并高效开展,教师的指导可谓是举足轻重。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完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事物等产生好奇心并主题探索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916/11/22774902_499488971.shtml
2.《浅谈多媒体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b276a501015fjh.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