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洪
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迅速阶段,医学上把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成熟,身体停止长高这一阶段称为青春期。这是孩子向成人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们朦胧性意识开启的阶段。虽然智障学生智力低下,但是身体的发育是正常的,他们会出现焦虑、困惑等情绪。对这样特殊群体的青春期教育非常重要,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否则会由于引导缺失而出现差错。本文提出一些家庭青春期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借此更好地提升智障学生青春期过渡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智障学生 青春期 家长参与 策略
培智学生虽然在心理上的发展不及普通的同龄人,但其在生理上的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和同龄人差不多的。由于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培智学生的家长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青春期发展。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要了解家长对智障学生青春期的认识,并且积极建立沟通机制,提高培智家长关于孩子青春期教育的知识储备,以便家长更好的应对学生青春期出现的问题。
一、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青春期教育
家校联合是智障学生教育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智力障碍的青春期学生们,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需要操心的地方较多,不可能对学生们面面俱到,还是需要家长正确认识智障学生青春期的教育问题,让家长在思想中重视学生的青春期变化。
例如:当智障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青春期表现。要让家长提前做好孩子青春期的准备。让家长们认识到智障的孩子在身体发育中也是正常人,在两性方面也会有最基本的感知。家长要重视对智障学生青春期心理的引导,帮助孩子们渡过这段重要的人生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或者微信群的方式来与家长们沟通,告诉家长学生们在学校的表现,为家长提供学生的基础信息,帮助家长完成相关知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家校联合的教育效果,提升家长的重视程度。
二、帮助家长充实青春期教育知识
家长对孩子们是否出现青春期问题认识不到位,不仅仅是家长不够重视引起的,还与家长的知识储备不足有着一定的关系。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要为家长们进行知识的输入,让家长们多了解青春期智障孩子们的表现,使其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来为家长发送一些青春期的教育知识,让家长准确地了解学生们青春期生长发育规律、特点、心理变化、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家长学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性角色,让学生们了解性别角色差异和社会角色差异的知识。父母要耐心地为女儿讲解月经的知识,也要对男孩儿遗精的知识进行简单地讲解,这样可以避免智障学生产生恐慌和冲动等表现。教师要引导父母能够自然地、认真地、坦率地与智障学生讨论青春期男女之间的社会关系,让智障学生从暂时的理性认识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解脱,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三、丰富学生获得青春期知识途径
很多智障学生家长将学生们的青春期知识学习任务推给学校,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学校的教师毕竟精力有限。需要家长也积极参与学生们的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走进青春期、认识青春期。
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机构的讲座,或者带领孩子在网络上查找一些关于青春期的知识科普教育。在学习中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释一些他们无法明白的难题,让孩子们在参加活动或者学习相关知识时,通过父母的陪伴来最大限度地正确认识青春期知识。帮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自己,避免因为青春期而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孩子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下的智障学生会出现很直接的性冲动或者其他的不好行为。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告知家长智障学生出现这样行为的客观性。要让家长能够正确教育孩子,而不是使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来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恐慌。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孩子青春期问题。
例如:教师要告诉家长,在面对孩子们的性冲动现象时,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有丢人的思想。而是要用更加简单和科学的语言来告诉孩子性方面的知识。要用平和的语言来告诉孩子们生殖器的名称和特点,就像教他们自己其他的器官一样。切忌为孩子们灌输生殖器是脏的、见不得人等错误观念,这反而会让孩子们无所适从更加迷茫。当孩子们产生了两性的冲动时,家长要耐心地告诉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才能将来更好地为对方创造幸福,而现在并不是想这些问题的时间。要懂得引导孩子们把这种情感目标远化,让孩子们为了目标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培智学生的青春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引导和教育,还离不开家庭的参与,而对当前家长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的家长存在对青春期知识不了解,对智障学生青春期认识不到位等情况,这些都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成长有着阻碍。因此,我们作为培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家长做好智障学生青春期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泽瑞.智障生青春期心理教育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 2019(27)
[2]陈海苑,万莉莉,区绍祥,张俊华.6-16岁智障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