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言经典 唤醒文化价值——以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   作者:  丁晓洁
[导读] 阅读文言文,感受文化内涵,加深文化意识。
        丁晓洁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中学  830000
        
        
        摘 要:中国传统文言文作品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细腻程度。另外,也需要关注文言文中的文学价值,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教育中,我们可以聚焦于语言和文化理解,从三个角度阅读经典的中国经典,以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文化价值。阅读文言文,感受文化内涵,加深文化意识。
        
        关键词:品读文言 小学高年级  文言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传统的优秀作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从而激发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智慧的传承。” 教师必须注意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试图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的细腻程度。另外,应该注意对文言文背后内容的理解,理解文意所包含的精神世界,通过对文言文作品的学习和传承,弘扬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
        一、聚焦字眼,具化文化理解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擅长在文学表达中精炼语言,在文言文中这个特点表达的尤为显著。文言文作品和诗词作品的某一字词可能就能准确表达文意,这也就是所谓的“词眼”和“诗眼”。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诗和词的“眼睛”,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是诗歌文章中最引人注目、令人惊艳、表达充沛、内涵丰富的语言。在文言文表达中,好的语言语句新颖自然,明了简洁,准确鲜明,可以增强诗歌辞藻的表现力。
        在教《杨氏之子》时,就应当引导学生感知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精炼准确性,作者使用了“聪惠”一词道出了文章的主要目的,一下子点名了文章的文意。首先,在语文字词学习理论基础的帮助下,理解文章的本质。在一些通假字等文言文字词用法的问题上,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在感悟文言文用词精妙的同时,感知文意。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中通过短文表达深刻含义的写作手法。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关键的词语感受《伯牙绝弦》作者期望表达的情感,感知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参读互文,优化文化理解
        在我国传统的文学创作当中,“互文”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是指同一句子或相邻文章中使用的字词暂时分解,相互补充、渗透,被理解时应该放在一起的修辞方法。互文始终融合和构建新的理解过程。在不同的文本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话基于当前文本,侧重于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各种链接。它还与文本的历史背景和文本解释的当前语境相关,因此建立了文本解释和对话,在对文言文学习时应当关注这种手法。


        在学习文言文作品时,有时学生很难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内涵和故事逻辑,例如可能有部分学生很难理解伯牙和子期是如何建立起深厚的知音情谊的,这时候,应当帮助学生首先了解历史背景,首先,时代之间的距离,故事发生在2,500年前。第二,年龄距离,一方是大人和11岁的学生。为了缩小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和故事内涵的认识,应当引导学生了解主人公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读取文章背后的情感。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文言文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表情僵硬、语言乏味,很容易让本就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教学更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心理压力过大,那么就会使整个教学活动难以进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严苛,那么学生整体都处于一个思维紧张的状态,这也违背了教学的初衷,不利于整体学习。学生思维极度活跃,这个时候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才能够让学生的整体思维得到更高的提升。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师生要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可以快速的拉近,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学生的亮点,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才能够找到教学的重点,合理的设计教学计划,才能够有效地保证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理解。
        同样,在教《杨氏之子》这篇文章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互文手法的应用,为了强调杨氏儿子的“聪明”,介绍了孔君平身份的信息。孔君平的地位高贵,知识丰富。两者的比较表明,杨氏之子虽然年轻,但同样很聪慧。
        如果学生充分理解文言文文章中各种手法的应用,在读文学作品时不仅可以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另外,在平时的学习和写作中起到启发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比较阅读,深化文化理解
        文言文作品是用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有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多种形式,、以工整的音律、整齐的格式、丰富的内涵、简洁的语言为主要特征。古白话文更像是一种过渡和融合,而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讲要更加难以理解,同时在表达的隐晦程度上、和字词的内涵上也是现代白话文和古白话文所不能及的。
        在文言文作品的创作中,简洁话语背后的文本往往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空间,读者需要通过他们的想象力来深入了解文章内涵。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和现代文学的不同,通过思考和背景的结合对文言文作品进行理解。经典的文言文经典不输给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文学大家们知识广博,技艺精湛,经历丰富,创造出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篇章,是中国人精神成长的营养肥沃的土地,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起着非常宝贵的作用。因此,品味文言文经典作品不仅是品味经典文学,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知。
        参考文献:
        [1]马佳, 张欣未. 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教师, 2020(4):29-31.
        [2]郑丽华. 立足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 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J]. 文学少年, 2019, 000(013):P.1-1.
        [3]叶全妹. 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中语用策略的建构与实施[J]. 人文之友, 2019, 000(005):229-230.
        [4]徐晨晨. 例谈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 广西教育, 2019(25):97-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