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拳头说话的孩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   作者:姚晓玲
[导读] 初一入学的第一个月,权权同学便因为常常打架而“声名显赫”。

        姚晓玲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四基初级中学 广东 佛山528300

        初一入学的第一个月,权权同学便因为常常打架而“声名显赫”。同学们都说他脾气暴躁,比较冲动。第一次打架起因是同学的一句冒犯,他便把同学抓伤。在第一次打架事件的调查中,便困难重重——权权同学虽然身材高大,可是很多方面的能力却严重滞后。在我要求他口头交代事件经过的时候,权权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无法按照事件的过程交代清楚,只能只言片语地告诉我,而且表述没有时间先后顺序,逻辑不清。于是,我叫权权把事件经过写下来。但是书面交代事件经过的方法也依旧如此,他甚至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不能完整地表述清楚,而且很多错别字。于是,我只能通过另外一名涉事学生所描述的事件经过,结合提问,逐步引导权权把事件经过一点一点地梳理清楚,还原事件。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面对自己的行为或者过错,权权的第一反应是否认,而且是斩钉截铁的否认。他否认得如此的坚定,以致于我甚至不能把这成为是一种掩饰或抵赖。也就是说,他心底里确实认为自己没有做过或者没有过错。
        我们在认错或认输时感受到的阻力,有一部分是自我保护本能,剩下的可能就是各种心理机制的合力。按心理学的定义,反复出现类似行为的人属于心理脆弱。表面上看这类人经常是一副舆论斗士的形象,据理力争,毫不示弱。对心理脆弱的人来说,仅仅是“我错了”这个念头对他们而言就已经太尖锐,只能靠歪曲的现实来兜裹住。
        当别人的指责触动我们内心的情结时,最明显的一个反应就是我们会想尽办法极力为自己辩解,跟对方诉说我们内心的委屈:我真的不是你说的那样,你真的错怪我了。然而,这种极力辩解换来的却是对方再一次的指责,进而陷入一种自己坚持不认错,对方坚持要指责,自己反复寻求对方理解的恶性循环。而这个恶性循环就是潜藏在我们行为背后,影响着我们人际关系质量的心智模式:寻求认可。总希望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价值。
        因此,我意识到权权同学的打架行为,可能不仅仅是冲动这么简单。结合事件的经过和权权的种种表现,我认识到权权打架的原因除了冲动可能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偏低的原因,屡教屡犯的打架行为有可能是他表达的方式,是他与其他同学沟通不畅的无奈之举;权权重重的否认,也可能是他心理脆弱,渴望得到肯定的内心诉求。
        在深入了解权权的情况之后,我发现权权的家长为进城务工人员,平时忙于在厂里加班,在孩子小的时候便甚少与他沟通交流,而孩子小时候性格腼腆在校很少与同学老师交流,加上在家里严重缺乏亲子沟通,他的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

此外,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匮乏导致内心想法无法清晰表达,权权从小学开始便出现了频繁打架的情况,而由于缺乏心理学相关知识,家长面对屡教屡犯的权权,常常都是无奈地暴打一顿,期望孩子能吸取教训,改正错误。然而,由于根本原因没有解决,权权随着年龄的增长打架越来越频繁,打架的恶劣程度也逐步升级。到了初中,孩子长得比父母高大,家长才意识到暴打一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强化了孩子通过暴力沟通和解决问题的错误认识。
        于是,我决定根据权权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管理的心理学知识原理,来帮助权权逐渐改正这个坏毛病。
        1.寻找共同点,先跟后带。
        在我与权权的前几次谈话中,权权的头总是转向别处,也从来不会与我产生眼神接触,我说的话似乎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并没有真正走进他的心里。也许,是权权认为我一定不会理解他,所以他才不愿意真正与我交流?于是,我开始表达我的看法,理解他打架的行为有时候并不是怀着报复和伤害的目的,而是一种无奈的沟通方式。这时候,他眼神有了变化,头也不再频繁转向别处了。他开始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培养自尊心,先扬后抑。
        在权权愿意敞开心扉听我讲话的基础上,我知道他会逐渐在意我对他的评价。考虑到权权之前无论受到怎样的批评和惩罚都依旧打架,似乎是对批评“免疫”了。于是,我寻找甚至是创造机会,在同学面前和家长面前表扬他,逐步建立权权的“好人感”。根据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权权在表扬中建立起一个进步的良好的形象后,会努力维护并对自己提出内在要求,此时的批评会对权权产生痛苦的心理感受和改进的欲望。
        3.逐级提要求,先小后大。
        接着我开始通过一个个小要求来帮助权权改正不足,例如教会他面对情绪激动时,及时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接着便要求他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情绪激动时,做到转身离开现场。在他成功做到后,大力肯定他的进步表现后,接着提出下一个要求,及时找到信任的人,可以是老师或者同学,进行倾诉,分享自己愤怒的原因。最后,我希望能够帮助他能学会解决冲突。于是,我要求他遇到冲动的时候,学会平静下来。最后,要求他平静地与对方沟通,共同解决。通过一系列逐步提高的要求,帮助他学会正确表达自己,修正自己的冲动行为。
   在反复的认知正强化和行为矫正后,权权渐渐地融入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开始对班集体产生归属感,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主动承担渴望表扬。手中紧握的拳头,一点点舒展开来;心中的火也逐渐化为眼里的光。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复杂。在不断变化且越发复杂多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在心理上也面临着比以往几代更加多样和更加复杂的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耐心沟通、细心观察和不断学习是解决的关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