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   作者:王敏
[导读] 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感悟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的热情,从而唤醒学生的内在需求,体会科学探究中的乐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王敏
        潍坊市坊子区坊城街道埠头小学  261200  
        摘要:鉴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引导,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感悟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的热情,从而唤醒学生的内在需求,体会科学探究中的乐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构建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地位也应当被重视起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重视以实验作为基础,强调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认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的科学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的科学素质较低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小学教师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对小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还影响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此外,缺乏专业性的师资队伍,使得科学教师自己对一些专业性的科学问题都不能做出好的理解[1]。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学人员缺乏专业科学知识,讲解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并不能对具体的科学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许多疑问,进而对科学的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占主体地位
        由于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够。同时,部分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活动之前不进行备课,不去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这样严重地影响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创新,也没有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不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发展和实践,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课堂都缺乏了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自主探究课堂的建设方法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根据对于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进行分析,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依靠学生进行活动和需要学生进行实践的学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在教学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发展,从学科的教学内容出发,联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自己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看待问题,能够利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面对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及时分析科学教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看待科学这门学科,让学生主动进入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通过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辅助学生提升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大树和小草”这一课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理解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学会区分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分享一些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小草,比如:三叶草、狗尾草,通过让学生认识这些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小草,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狗尾巴草。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增强学生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认知。


        (二)参与科学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但并不是只有在有教室、有桌椅、有黑板的才叫做课堂,准确来说,无论身处的环境如何,能够做到教育深入人心的就是课堂、就是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尽可能多方位地感受科学的魅力与奇妙。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些科学知识还处于比较模糊、抽象的概念阶段中,教师尽可能多地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具象的科学,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生活中,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观测天气》这一单元,可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本单元课程安排在社会实践活动前教学完,然后在社会实践时带本年级学生到气象台参观,感受那些神奇的天气科学。在参加完相应的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召开一个分享交流会,让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感悟,讲讲对科学的认知与理解,让教师能够知晓学生心中的体会,在交流中肯定学生的收获,鼓励学生随时保持细心观察、主动探究的好习惯。通过真实的亲身体验,学生看到了那些恢弘、伟大、壮观的科学果实,学生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会觉得原来科学世界就是这样的,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点燃学生心中的科学光芒,使其自主探究的精神得以增长。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思源于疑,学生的思考大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更多地设置情境,并且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就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空气占据空间”这堂课程时,“将纸巾紧压在杯子底部倒扣在水槽里,为什么杯子里的纸巾却一点也没有湿呢?”像这样不仅有趣、生动而且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可以高度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寻求新知识。把课程所学的知识和创设的情境结合起来,在进入下一学习阶段时,学生会有很多的疑问想要去探寻,这会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力,并且还能够很好地增加其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这样学生也就产生了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把这种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更久地保持。
        (四)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以个体独立自主探索活动为基础,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分享,主动交流与实践,不断提升合作探索的能力。在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中汲取他人优秀的科学品质。针对小组合作探索,教师要课前设计好合作探究的主题,并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相互之间交流与讨论,取长与补短,让每位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长,将自主探究变为合作学习、主动分享的平台。合作探索中,教师要强化合作成果的展示,同组与异组之间的交流、评价等,使学生既轻松愉快完成探索任务,还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学生是科学知识的主要获得者。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主动权,切实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对于科学这门学科有着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仕兴.自主探究,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当代家庭教育,2020(02):97.
[2]马梅英.自主探究,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166-167.
[3]刘三红.自主探究,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9(20):114.
[4]黄鹭达.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8(34):92.
[5]刘文娟.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反思[J].读写算,2018(25):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