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婉霞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官庄中心小学 邮编:718199
【内容摘要】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 ”,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但对小学生而言,感悟毕竟不是易事,如果有适当的阅读材料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将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 阅读 体验 开阔 视野 感悟 快乐
【正文】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书籍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读物。课内学习需要课外阅读作为补充,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课外阅读为孩子开启了探究新知识的大门;阅读能培养高尚情感及思维的深度;阅读能使孩子们关注生活,重视生命意义。所以,阅读是帮助助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方法。现在小学教材的知识量不是多了而是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好的原因很复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反复学习的教材并未透彻理解,却产生枯燥无味的厌烦感,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强制学生再读已经读过多次的东西,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如用新的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课外读物辅助教学,从新的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去领会、掌握应该懂得的东西。课外读物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巩固了课内学习的知识。
一、课前补充阅读,做好课内阅读铺垫。
现行教材大多选自名家名篇,背景陌生,时空的差异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诸多困难,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性的阅读实践活动,寻求背景材料,做好课内阅读铺垫是必不可少的。如教《丑小鸭》一课之前,让学生在有关课外书籍中或上网查找安徒生的资料及图片。通过课前交流介绍,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世界童话作家的生平事迹。
二、课内补充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 ”,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但对小学生而言,感悟毕竟不是易事,如果有适当的阅读材料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将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课后补充阅读,体验成功快乐。
为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发挥学生潜能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到广阔的语言空间去“自由”涉猎,广泛吸收,课文阅读后,教师可巧用“例子”尽力拓展,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加以提示,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课外语文领域。然后根据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材料,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增进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
1.拓展性阅读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选自某些长篇作品中的片段,因此,学完课文以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出原著来读一读,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了课文《丑小鸭》,介绍学生阅读原文《丑小鸭》,学生就能更深刻地、多角度地认识这只勇敢、坚强、自爱的丑小鸭,从而了解更多关于安徒生的作品。
2.分类性阅读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教材里选编了许多歌颂祖国美丽可爱的文章,如《月亮湾》《台湾的蝴蝶谷》等。学习课文以后,组织学生收集描写祖国景色,描写家乡风貌的文章来读读,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能让学生从这类文章中积累优美词句,了解写景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
3.收集性阅读
有些课文教完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我还让学生收集名言、谚语、成语故事等在班上交流。如学生学习了课文《神奇的克隆》、《问银河》后,建议学生去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一定回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如读了《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后,引导学生去收集成语故事,学生不仅能理解成语的意思,还丰富了语言,积累了成语。
4.探究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中初次提到了探究性阅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即为了探索、研究、解决某一问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如学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后,学生对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哪些?”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种子的繁殖,师生们共同确立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种子的传播》,学生通过尝试探究性阅读,揭开了种子传播的奥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创造性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我常在每讲完一课书之后,让学生根据课上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再构建,学习的再创造。他们可以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多彩的画面;他们可以把课文中优美的段落编成诗歌;他们可以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他们可以续编课文新结尾;他们甚至可以自行设计喜闻乐见的作业。
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可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积累;可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中感悟;可鼓舞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读起来,主动地读起来,创造性地读起来,快乐地读起来。让书伴随着孩子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汪丽华.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17期
[2顾卫星.创设阅读条件 激发阅读兴趣[J].考试周刊,2008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