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在戏中,学在戏中,乐在戏中——浅谈幼儿建构游戏的实施价值和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9期   作者:朱小辉
[导读]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朱小辉
        浙江省温岭市中心幼儿园  
        【摘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纲要》也明确了幼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建构游戏也因其主题的鲜明性、场所的固定性、材料的丰富性、极强的操作性和易发挥创造想象而深受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青睐。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如和同伴商量、分工和合作的能力;使用各种辅助材料装饰作品的能力,所搭建的物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结构更加复杂,精细,匀称;对环境有一定的布局能力等等。为了实现幼儿建构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研究中将梯子与其他材料共同投放、合理利用,幼儿通过自主地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运用自身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进行设计搭建,给其带来了建构经验和快乐。也总结出教师在幼儿建构游戏时给予的几种指导方法及效果预测。
【关键词】幼儿;建构游戏;梯子  
        在一次建构活动中,小蔡计划用纸盒搭建一个拱门,但是所要搭建的拱门太高,小蔡够不到。刚好园里正有工人在维修,梯子被摆放在一边,小蔡看见了跑过去:“叔叔,你的梯子能借给我用一下吗?”小蔡利用梯子完成拱门的搭建后,又把梯子放在拱门下当做了一段台阶,他在门下钻来钻去,非常开心。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像这种建构材料能使幼儿的建构活动更加充实,那么建构活动中的材料能不能和户外游戏的材料互通呢。
        梯子的运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平放在地面进行爬、走、跳,还能架起来进行攀登等活动,同时和幼儿的建构活动进行组合,这种建构模式对幼儿来说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受到了幼儿的喜爱,然而在各个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动手能力的不同,幼儿的建构能力存在差异,所以为了满足幼儿间的不同建构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得到提高,我们还增添了辅助性器械——轮胎,让轮胎从“滚”的状态来一个飞跃,变成解放军的堡垒,变成消防员的战车,让每个幼儿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该怎么搭、怎么玩,使自身得到锻炼。但时间长了,教师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在减弱,除了跳跃、垒高、攀登,玩来玩去几个老花样,梯子和轮胎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了。如何突破瓶颈,让孩子们重新燃起游戏的激情,推动游戏的发展,成了教师们最迫切的任务。我们进行了尝试,将建构活动中的一些纸箱、纸板、小车投放到户外自主性游戏中,让其产生新的火花。
一、时机确立,巧用导引
第一阶段:广泛投放,合理利用
        1.投放材料,幕后观察。建构室里的材料很多,有木制积木、泡沫积木、奶粉罐、薯片罐、纸箱、纸板等,我们将这些材料搬到体育器材的旁边,让幼儿自由进行选择。刚开始的时候,幼儿由于新鲜、好奇,什么都想来试一试,薯片罐和木板搭成小桥,但发现承重力不够,人一站上去,薯片罐就会倒,根本不能行走;想把木制积木中的长木板搭在轮胎两侧,可是木板太短,走一步就到了,不好玩。在种种尝试之后,孩子们发现体积大的、承重力强的材料才能很好地和体育器械来个完美的结合。
        案例一:温馨的小屋
        依依发现建构场地上放有几块大纸板,她拿起一块放到了梯子的上面,梯子有点高,她努力地踮起脚尖才把纸板搁到了梯子的顶上,她退后几步一看,真像个小屋,她高兴地呼唤好朋友妙妙:“妙妙,快来呀!”依依热情地邀请妙妙到小屋里坐。 雯雯手里拿着一辆小汽车,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让小车坐滑滑梯,雯雯先实试了一下,小车滑下来时拼装的零件掉了下来,几个小朋友争着把车装好,豆子说:“该我玩了”,豆子踮起脚尖把小车放到最高处,手一放,小车“呼”的一下就滑到了底。玩了一会儿,依依不忘邀请朋友们到自己的小屋去做客,竟然有这么温馨的一个屋子,豆子也马上钻到屋子里,东摸摸西瞧瞧。突然他想起了什么,说:“还要有墙壁。”依依一听,连忙去找能当墙壁的材料。马上就找来了两块小纸板,在梯子的两边各搭了一块,屋子马上有了墙壁,小伙伴们兴奋地在屋里庆祝。豆子又拖来一块大纸板,说:“装个门吧。”他把大纸板搁在梯子的中间,两人在屋子前后钻来钻去,玩的不亦乐乎!
        分析:依依没有像其他幼儿一样,按照以往的经验搭建梯子,因为她发现了不一样的材料——纸板,并把纸板和梯子来了一个巧妙的结合,把梯子当做一个小屋,玩出了新花样。我们的游戏是分步骤进行的,第一阶段,教师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到第二阶段教师就只是“观察者”,观察幼儿游戏情况但是不加以干涉。在这种氛围下,幼儿可以自己按自己的意愿来构建、游戏,同样的游戏材料,他们每次可以有不同的玩法。当同样的游戏,幼儿出现和上几次相同的行为时,教师就该考虑如果推进游戏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些低结构的材料可变性强,更容易获得孩子们的亲睐。如新投放的纸板、纸筒,被幼儿想象成墙、门、柱子、大炮等,让游戏的情节又有了一次新的发展。
        2.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以观察为主,在各个区块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把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哪些材料是适合使用的,哪些材料是不适合的,教师对材料的投放、数量以及摆放位置等及时进行调整。
        案例二:搬运工
        阳阳搬着一只大纸箱,大声地呼叫“您的包裹来啦,您的包裹来啦!”原来阳阳在模仿快递员叔叔,给大家送快递呢。他搬着纸箱走到东走到西,一会儿就觉得没意思了,就对小兔子说:“我们来搭一座房子吧。”小兔子:“好,你去搬砖,我来搭。”阳阳拖着一只大纸箱去搬运砖块,小兔子则在另一只纸箱里开始搭建,将砖块整齐地摆放在箱子四周,还钻到箱子里体验空间的大小。可是砖块不够了,房子只能是这么小,看来看去不像样,小兔子有点泄气,他踢了一脚纸箱,纸箱倒了,里面的砖块也塌了下来。这时在一旁观察的我走过去:“你们的房子真有意思,墙面看上去还没有装修完毕呀!”阳阳说:“朱老师,砖块不够怎么办?”“纸箱材料不够,你们想想除了纸箱还有什么也可以装饰墙壁?”小兔子兴奋地说:“哦,我知道了,可以用小木块来搭!”说完他们两人开始搭建起来,不久墙壁搭好了,阳阳和小兔子兴奋地跳起来!
        分析:纸箱、纸筒变身运动器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一直以来我们的体育器械都是买现成的,或者自制的,一般都是模仿体育竞技场上的器材,如哑铃、呼啦圈、高跷、拉力器等,较难有情景性的融入。幼儿结合自己的想象,融入角色的身份,很大地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材料的使用上,幼儿显然还没有丰富的经验,他们玩了一下子,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放弃了原有的材料,转而寻找其它的材料,坚持性不错,深度地挖掘了材料的多样性。


        案例三:怎样才安全
        小杭找到几块纸板,他尝试着把其中一块架在梯子和纸箱的中间,纸板有些大,一头塞不进梯子的格子里,他放弃这块纸板,转而拿起另一块纸板,刚好能塞进梯子里,架在了梯子和纸箱的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小杭一只脚踏上纸板,小心地踩了一下,看看稳定性如何,发现会有坍塌的可能,就在纸板下放了一个轮胎,再次试了下发现比较稳,就放心地踏上了另一只脚,两只脚都站上来后,他还轻轻地跳了一下,检查纸板牢不牢固,觉得很安全了,小兔子才手扶梯子开始往上攀登。
        分析: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自己进行调整,试验材料的稳固性,这些都是建构活动的经验迁移。在梯子游戏中,也渗透了建构活动的内容,而且放大了幼儿体验的快乐,让幼儿更投入地参与到游戏中。小杭几次都用脚踩了纸板,检查纸板的牢固度,直到没有危险性后才踏上“小桥”开始攀登,幼儿的安全意识非常强。在我们的游戏中,当然也存在大家所认为的“安全隐患”,但回避不是根本解决的问题,为了安全二字,放弃所谓有危险性的活动,只会让孩子更加胆小,孩子摔一跤不怕,摔完了跟他分析为什么会摔跤,怎么样避免下次再摔跤。我们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带有一点危险的环境,让幼儿去体验探索,慢慢地孩子就学会了保护自己。
第二阶段:自由创想,开心游戏
        1.情感支持,鼓励想象。有了合适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孩子们自由想象的空间,材料可以想象成任何想得到的物体,对所有幼儿的想象、玩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玩的幸福和快乐。如在案例二中的阳阳想法很多,纸箱一会儿变包裹,一会儿变房子,教师就该鼓励幼儿的想象力,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2.能力支持,助推发展。阳阳当时因为自身游戏能力的约束,每件事情都只坚持了几分钟,情节发展不下去,此时若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及时介入,和幼儿一起玩送快递的游戏,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把纸箱的用处更好地发挥,顺利地将游戏进行下去。
第三阶段:师幼互动,提升经验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建构活动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幼儿一起面对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共同商讨对策,共同交流感想和享受其中的乐趣。
        1.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起带头作用,带领大家进行讨论和分工。
        2.教师也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和幼儿一起参与讨论,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供参考意见。
二、机会创设,启发引导
        1.“提一提”——在游戏初始阶段,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在案例一中,依依和其他小朋友的合作是随意的,小屋的建造是无计划的。大班的幼儿在与人合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的问题。如果老师加以导引,帮助幼儿梳理建构游戏中的知识经验,让幼儿集中在一起回忆房屋的结构,用什么材料合适,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搭建一座漂亮的小屋;如果屋顶太高装不上去,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站的高,完成这个任务?
        2.“拉一拉”——在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达成自己想象中的任务时,教师应当施以援手,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可以是隐性导引,如提供图纸、材料,可以是言语上的提示,也可以是合作参与,共同完成。总之游戏中幼儿是主体,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意愿和想法,而不是让幼儿跟着教师的想法走。
        3.“推一推”——在游戏进行到一定时期,幼儿对游戏内容非常熟悉,对动作的技能也已经掌握得比较熟练时,游戏会进入到一个停滞阶段,幼儿总是会重复之前的情节或动作,形成惯性思维,这时候教师要设置障碍,增添材料,提高游戏的难度,推动游戏的发展。在案例一中,背景后面的一些幼儿看到梯子和轮胎,马上按照原有的游戏模式搭建成了一条闯关的道路,有攀爬、有登高,但没有新的想法出现。而一些幼儿则发现了新投放的材料:纸箱、纸板等,自发地运用到游戏中,产生了新的游戏内容,教师在幕后隐形的手启到了推动的作用。
        4.“赞一赞”——在每次游戏中,教师细心观察总会发现幼儿有新的想法或发现幼儿又掌握了某些技能,应该及时进行表扬,总结好的经验,推广好的点子,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在案例三中,小杭独自进行了承重力的试验,安全地搭建了纸箱和梯子之间的桥梁,教师就要在游戏点评时表扬小杭的做法,让大家都来学习他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搭建的技巧,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效果预测,交流经验
        1.将建构活动和户外运动相结合是我们希望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更快乐地投入到游戏中,原本的建构活动都是在指定的活动室里,有既定的目标,完成的作品仅限观赏,缺乏实用性。现在幼儿将熟悉的建构材料和建构的经验运用到体育活动中,搭建的场地发生了变化,空间更大了,搭建的成品可以钻、爬、攀登、真正可以走入,可以玩起来,配合角色的扮演,幼儿在游戏中参与了体育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2.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往往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想联系。生活中的情节、角色和材料都可以运用到体育情境中来,如案例中阳阳扮演快递员的角色,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快递员的工作,通过模仿送快递的动作,趣味性地投入到搬运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情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既练习了投掷的能力,不会感到枯燥,又真实地体验了生活中的游戏情境。
        3.秉着坚持开放战略,积极拓宽游戏渠道,寻找适宜的游戏契机为出发点,从自主游戏理念、游戏材料投放、游戏模式设置、师资人员分配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调整,努力让幼儿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中游戏,培养幼儿的自律性、同伴间的合作性及动作的协调性,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激发更多的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埃尔金德.《游戏的力量》[M].胡玉立.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5]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