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肖健
陕西省咸阳市同济大学附属咸阳高新存志学校 712021
摘要:诵读教学由来已久,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有效途径,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语文时代背景下,我将以自己执教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为例,阐释传统诵读教学与古代诗歌如何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与意象对话,与意境交融,让学生有所受益。
关键词:诵读;古代诗歌;《望岳》
回顾漫长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对于诵读教学的重视由来已久:“经学典籍《论语》中曾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把为学之术概括为‘始乎诵经,终乎法礼’。南宋的教育家朱熹曾多次提到熟读成诵、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可见,诵读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门径,诵读教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诗歌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古代诗歌产生的背景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内容又高度凝练,意象较为抽象,从而给学生带来了理解的障碍。如何搭建起学生和古代诗歌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真正领会古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意蕴,从而用诗歌中的养分来濡养自己的生命,是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将传统的诵读教学带进诗歌教学课堂,以此来拉近学生与古代诗歌之间的距离,缩小二者之间的代沟。下面,我以《望岳》教学设计为例,带领大家看一看古代诗歌遇见诵读,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
环节一:设疑激趣,谜语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看谜面:
开元诗我唐
致君尧舜上
茅屋秋风破
唤我野老野老
猜一位诗人:(杜甫)
正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甫年轻时裘马轻狂的诗作《望岳》!
环节二:初读诗歌,感知节奏美
1.请大家把书翻开124页,听录音,划节奏,标字音;找出韵脚和平仄;
2.打着节拍,小组读。
3.结合吟诵指导,读出诗韵:
(1)五言诗一般划分节奏的方法是:2/2/1或2/1/2或2/3
(2)上声韵字,读得韵味绵长;平声字,读得舒缓平长;入声字,读得短促有力。
这一环节是本堂课诵读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整堂课的奠基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听音频标划朗读节奏,并让学生借助手打节拍的方式读准节奏,对诵读节奏的重视可见一斑。之所以强调诵读节奏,原因有二:一是诗歌是讲究韵律的艺术,“韵”即押韵,“律”即节奏,诗歌的押韵是一种美,诗歌的节奏是另一种美;二是节奏随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变化。因此,读好节奏是学生从根本上感悟古诗美感和意蕴的起点。
环节三:再读诗歌,欣赏画面美
有了环节二的铺垫,学生对于诗歌的意蕴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了新的支架,链接了丰富的相关课外资料,让学生尽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诗人的处境、回归当时的环境、立足当时的语境,进一步体悟诗歌内涵:
资料链接一:泰山介绍
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自古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誉。在25亿年左右,被称之为“泰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使泰山第一次露出海平面。而在3000万年前的新构造运动中,泰山南麓发生山前断裂,所处的盆地下沉,而北麓大幅度抬升,形成了如今泰山巍峨高耸的雄姿。泰山花岗岩、科马提岩、三大断裂,还有人们熟知的“稳如泰山”、“醉心石”无不显示着泰山在地质、地貌上的神奇。十里山涧,泰山彩石平铺溪底,如天工神笔绘就的一幅瑰丽长卷,徜徉其中,感叹、欣赏自然的造化神工,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资料链接二:创作背景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诗人在齐、赵漫游,时年二十四岁。其父杜闲,在此期间擢为兖(yǎn)州司马,官职虽小,但足以为杜甫提供优越的生活。当时盛唐气象犹在,社会富庶,百姓安乐,杜甫曾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大唐开元盛世正值强盛,人口众多、粮仓丰实、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杜甫生逢盛世正当少年,自信满怀、意气风发、志在四方、神采飞扬。《望岳》这首诗正是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时的作品,那时候杜甫像所有有志青年一样,漫游祖国,开阔眼界。
资料链接三:补充注释:
钟:聚集,可引申为“钟爱”的意思,例如钟情、情有独钟。
夫(fú):助词,无实义。
决眦(zì):眼眶(几乎)要裂开。这是极力张大眼睛凝望归鸟入山林所致。
会当:终会、终要(唐人口语:一定要)
小:意动用法,认为.......小
一览众山小:孔子有诗云,“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以上链接知识的支撑下,再次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并以教师设计的表格为支点,帮助学生指明解读这首诗歌的突破口,独立自主完成诗歌的初步赏析,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
这首诗的名字是《望岳》,但是全诗没有写一个“望”字,而每一句却又都写的是“望”,不知道你能否发现是怎么写的。这就是要用第二只眼睛读书,要看到文字的背后。
诗句 “望”的角度 修辞 泰山特点 诗人情感
第一、二句
第三、四句
第五、六句
第七、八句
这一环节,借助丰富的助读材料和简易的助读工具,让学生读出文字之美,读出画面之美,读出情感之美,把诗读厚。
环节四:三读诗歌,品悟境界美
借助环节二、三的诵读,学生读出了诗的厚度,但我们还想让孩子走得更远。诗言志,我们还要让学生读出诗歌中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读出诗歌深度。因此在环节四,教师为学生补充了关于诗人的相关材料和泰山的文化内涵,搭建起学生与诗人沟通的桥梁:
助读材料一:关于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助读材料二:家族
杜甫的母亲姓崔,来自河北清河崔氏,是魏晋以来的望族。杜甫的外婆李氏是唐太宗的重孙女,杜甫外公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唐代杜氏的共同的祖先就是西晋时候的将军杜预。他不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一代名儒。杜甫的身体里流淌的清河崔氏的血液,杜氏家族的血液也流淌着李唐宗室的血液。这种血统带给杜甫的不仅是荣誉感,更是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
助读材料三:家风、家教
杜甫的先祖杜预是光荣的治国能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诗作大家,杜甫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家庭,因而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
助读材料四:关于泰山的特殊意义
“岱宗”其实就是“大宗”,岱,就是“大”的意思。称为“宗”是因为泰山为“五岳之尊”,所以叫它“岱宗”。泰山又是何意呢?即是大山。“泰”就是“大”的意思,也含有尊崇之意。从西周起,就有记载,秦始皇曾到此祭祀,汉代皇帝也多次到此祭祀,唐代也有几位皇帝到这里祭祀。而“泰山封禅”的活动,唐朝共举办过三次,尤以开元13年,玄宗朝的封禅泰山活动准备最充分、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这一重大的政治活动,也标志着开元盛世的到来,当时的杜甫只有14岁,豪华威严的仪仗队伍,隆重盛大的封禅活动寓指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这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他以后积极从政,坚持匡佐君主实现开明的政治理想都具有重要影响。
有了以上材料的铺垫,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读诗歌,完成对诗歌内涵的深层解读:
1.“钟”和“割”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墨客称颂,堪称炼字之绝,请你体味这两字的妙处?(提示:【炼字】词的本义,语境义,修辞,描写对象的特点,诗人的情感)
2.24岁的诗人落榜后为什么不悲伤?(提示:结合诗人的家庭背景,年龄特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作答)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怎样的哲理?探讨杜甫有怎样的人生志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志向?(提示:认真阅读【资料链接】里的内容,在材料中找答案)
4.谈谈这首诗对你的人生启示。
在这一环节,学生真正深入到文本内部,在文本中游走,与诗人的灵魂对话,读出了诗歌的理与志,读出了诗人的豪迈与豁达。
环节五:四唱诗歌,聆听不同的美
前四个环节层层铺垫,节节递进,环节五水到渠成。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古人将文字与音乐完美融合,讲究字词的推敲,平仄的选用、句子的工整,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曲调。而好的诗歌也具有跨越千年的魅力,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诗意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来唱这首诗,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诗的美。
这一环节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各小组积极创作,踊跃展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将现代韵律注入古代诗歌,赋予了《望岳》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环节,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诠释诗歌,从而沉浸在诗歌之中,吸取古代智慧,感受古诗之美。
在这节课中,我以诵读教学贯穿始终,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与意象对话,与意境交融,使学生受益良多!当然,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如何通过诵读教学让哺育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代诗歌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将不断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北京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8日15 版
3.《“因声求气”说与古诗文吟诵》 陈少松著 南京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学科版) 1994年第4期
4.《语感与语感教学》 陈小敏著 福建 《教育评论》 2002年第2期
5.《出口成章》 叶圣陶著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64年版
6.《怎样学古文》 周振甫著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年版
7.《音乐心理学手册》 (美)霍德杰斯著 刘沛、任恺译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8.《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主编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