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香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黄草朗小学 广东省东莞市 邮编523778
摘要:基于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和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创新教法,以形象和激情来激发兴趣,促进理解,优化践行。在可以用于小学中低年级的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最适合的之一,它能够活化课堂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学生的明理践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一些教学实例,就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运用进行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道德与法治教学 情境教学法运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的直接传授为主。而理论知识的说教,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既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的,更不可能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小学道法教师,尤其是中低年级道法教师,应当借助情境教学法,创设直观形象、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认识、体验、理解,在情境中巩固和完善原有知识储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形成。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中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优势
(一)活化教学,改变生态
以往的中小学道法教学,应试教学的思维、机械乏味的模式和空洞无趣的内容,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影响知识的掌握和课堂目标的达成,这种情况在小学中低年级尤其严重。但如果注重情境的营造,通过图片、音乐、描述、视频、游戏、实物、模拟操作、实践活动、主线串连等方式,营造学习情境,构筑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学习效果就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水平就会在良好的学习生态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滋长。
(二)联系生活,促进践行
小学中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知识不仅仅停留于课本之中,更是蕴含在生活之中。萃取生活情境,在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架设起一座认知内化的桥梁,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促进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又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让学生知行合一的最终目标。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图景情境,激情助学
在情境营造的方式方法中,最常用、最省时也最便利的是图景情境的营造。具体方式包括图片的出示、音乐的配合、音频的播放、视频的播放,等等,这些方式的恰当运用,能营造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情境,或将学生带入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激情、激趣、获知、明理,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中,教师可以先行出示本校、甚至本班学生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物和事件的照片,必要的还配以事先录制的音频解说或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认识到,这些人事确实值得敬佩和仿效,从而激发起汇报更多类似人和事的冲动和日后争做好人好事的自觉。在介绍到雷锋的事迹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电影《雷锋》的片断,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雷锋帮助别人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多么地无私高尚。笔者清楚地记得,曾在某班上课播放这一视频时,学生们的眼睛都是闪亮的,有些学生眼中还闪烁着泪光。
(二)操作情境,做中明理
情境教学是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最好机会,在课堂中创设不同的、独特的、别出心裁的情境能使课堂教学的热度达到至高点。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的期待兴趣,巧设让学生亲眼目睹、亲手制作等教学情境,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和兴奋创造的学习状态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促成品质。
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主要是通过垃圾日益暴涨的现状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垃圾给日常生活中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并懂得部分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道理和方法,从而树立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思想意识。为了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先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播放和讲解,为学生呈现垃圾产生缘由、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利用等知识。接着,教师采取了学生意想不到的情境教学手段:搬出一堆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包括牛奶盒、废旧纸箱、瓶盖、橘子皮等,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进行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可想而知,学生是多么兴奋、多么积极。为了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习惯,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还相机引导,让学生们进一步深入体会垃圾的巨大危害和垃圾分类的意义等。在热火朝天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上了长久难忘的一节环保课,教学目标也得以很好实现。
(三)实践情境,促品赋能
小学,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也非常适合创设生活实践式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藉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法治意识的提高,形成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8课《大家的“朋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设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的思想意识。在进行了一定的知识传授后,可以安排一场实践活动,主题可定为“公共设施我知道”、“公共设施我爱惜”、“公共设施的秘密”、“环保小卫士”、“环保小专家”等。这是一种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具体做法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或公园、街道、小区等处进行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实践体验,深刻感受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和爱护公共设施的必要性,从而在今后自觉成为公共设施的保护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并在践行能力上有所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中年级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达成多方面的教学效益,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当不断地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深入研究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性格特点,活学活用情境教学法,使之发挥更大更积极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肖金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的手段与方法[J].新教师,2021(04):83-84.
[2]杨德俊.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J].知识文库,2021(0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