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仙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高段诗词积累的现状和日积月累板块的教学难题,多方面探讨日积月累板块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出以单元整合,主题诵读,课内外联动,家校社联合等策略,将诗词的“日积月累”落实到细节,帮助学生树立积累意识,习得积累方法,养成积累习惯,提升积累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段;日积月累;诗词教学
一、小学阶段诗词积累的重要性
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指出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获取语言知识和能力,思维方法和情感价值观,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古诗词兼具审美和文化特性,是小学生绝佳的语言积累素材。相对于课文板块的诗词精读,“日积月累”板块的诗词作为课内外的链接,打通了中国语言文字与历史长河的关联,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小学高段学生诗词积累现状
笔者调查发现本校小学高段27%的学生不喜欢“日积月累”板块的诗词教学, 25%的学生觉得挺有趣,剩下48%的学生对该板块教学的感觉是“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这说明这一板块的诗词教学存在很强的可塑性,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语文园地一般只有一课时的教学安排,留给日积月累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通常简单讲解诗词意思后便布置课外背默的作业,学生很难树立主动进行课外积累的意识。
三、小学高段学生诗词积累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段的学习任务,要求小学高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在教学建议部分,建议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正确把握、理解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笔者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化零为整,向单元目标进发
要发挥“日积月累”这一板块的教学作用,教师应引领学生联系各单元的整体目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具有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意识,单元整组设计,课前导入、课中过渡、课后总结适时引入“日积月累”的内容。解读统编教材编写特点,结合第七单元整体目标,笔者认为本课“日积月累”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田园诗《乡村四月》;对比诵读田园组诗,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产生积累田园诗的兴趣;运用所学方法课外继续积累相关古诗,为表达做准备。
古诗《乡村四月》结构精巧,前半部分写乡村雨景,后半部分写农人活动,动静结合。这和“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的单元教学目标十分契合。因此《乡村四月》比较适合放在整组教学之前学习。教师在学生初读后,引导学生梳理古诗结构,再用单元导语小结。这样既发挥了本诗的单元导读作用,也让学生对动静结合的描写有了初步了解。“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是本单元第二个目标。教师在古诗教学结束后布置了写导游词这一作业,有意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表达训练中积极运用积累的诗词。
(二)以点带面,从诵读方法着手
“1-2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从感受到领悟再到体味,《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对古诗的掌握要求呈现由易到难的梯度,始终不变的是诵读这一手段。在具体操作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图文结合,营造意境
与积累相关的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诗词积累离不开表达运用。因此教师可结合初夏时节雨水多的现实场景,以给老师的朋友圈图片配文案的任务导入,让学生从自己的积累库中调动出最匹配的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接着结合真实配图,引导学生读出画面的意境,尤其要通过语气语调读出烟雨乡村的朦胧之美。
2.理解记忆,诵读外化
首先将学生日常平淡的朗读录音和名家示范朗读录音进行对比播放,让学生发现好的诵读要有变化,包括读出轻重变化,读出停连快慢,读出抑扬顿挫。接着提问:在日常积累中为什么要尽可能诵读到位?学生就自然发现这些“可听化”的诵读能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而理解是有效积累的前提。于是自然而然地,教师就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式传授诵读技巧。比如在需重读的“遍”“满”“少”“才”字上加重音符号;在需要停顿处画分隔符,在需要快读处画横线;在语气上扬处画箭头。让诵读方法可视化,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在后续积累中多多使用基于理解诵读的积累方法。
3.比对异同,主题积累
“日积月累”选编的诗词对课内精讲诗词具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山水田园流派,笔者确定了以“田园赞歌”为主题的积累范围。在梳理全书诗词后会发现能收入“田园赞歌”这一主题的诗词还有五上的《渔歌子》、六上的《过故人庄》等,在精读课教学中涉及田园主题更是多达四次。其中四下第一单元便集中出示了三首田园诗词,也就是说五下的学生是有该主题学习基础的,这样在教学《乡村四月》时可以节省出时间来补充课外的内容。比如可以在教学《乡村四月》时抓住“蚕桑”“插田”两件农事,纵横比对自西周《诗经·国风·豳风》到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从唐朝孟浩然到宋代辛弃疾,自主探究田园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发现它们都描写了农事活动。结合诵读“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经验,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进行自主诵读,组内同学给出建议。从一个人读到小组互读,从读一首诗词到读整组诗词,积累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兴趣便浓了。
(三)内外联动,以常规活动落实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言积累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需要落实到每一天的活动中。“日积月累”的作业应以单元教学为主题,采用“1+X”的方式,设计成分级任务。如第七单元“日积月累”主题为田园赞歌,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第一级:有感情诵读《乡村四月》给家人听;第二级:诵读课外链接的田园诗词,试着在日记作文中引用一句 ;第三级:课外搜集感兴趣的田园诗词诵读,试着每天积累一首”。学生可以自选一级完成,也可以同时完成三级。分级作业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达成积累和尝试运用的目标。
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鼓励学生采用小报、摘抄集、录音、视频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甚至可通过小组赛的形式促使大家的素材得到充分的交流。课外,还可在家长共同参与下走进社区,开展主题诵读分享活动,让更多人见证自己积累的成果,从而激发动力,养成持续积累的习惯。
总之,通过教师的精心教学,课内外联动,家校间联合,为学生营造诗词积累的环境和乐于运用的氛围,使其树立起主动积累的意识,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才能让学生不断吸收诗词的营养,领会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成长为具有中华魂的现代人。
[1] 黄淑玲.“日积月累”板块教学方法举隅[J].小学教学参考,2020(01):39-40.
[2] 刘仁增.基于 PISA 视角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练习系统探析[J].基础教育程,2019(19):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