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伟人情怀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李茵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对于伟人的敬
         李茵
         安徽省淮北市淮纺路小学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对于伟人的敬爱以及了解,塑造学生的爱国品格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深入分析本篇课文所体现的毛主席的伟人情怀,并且探析语文教师如何通过带领学生品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国教学;小学教学;教学案例;
引言:
         作为基础性教育,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爱国意识以及对于伟人的敬爱之情。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经典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为教学资料,通过探究课文所展现的毛泽东的广阔胸怀以及对于国家和家人之间的情感变化来了解毛泽东的伟人情怀,进而完成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对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一、《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分析
         作为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对毛泽东惊闻儿子毛岸英去世的情感反应以及对毛岸英遗体的处置来表达毛泽东的爱国情感、伟人胸怀[1]。因此,想要通过本篇课文向学生传达伟人情怀,语文教师必须对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的教材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精心设计相关教学环节。
         首先,《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以毛泽东伟人的真实故事为切入点,感情真挚,选材的角度为毛泽东伟人在听闻毛岸英去世后的情感变化以及对于毛岸英遗体究竟埋葬在中国还是朝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通过课文中描写毛泽东伟人在听闻消息后的神态描写以及语言描写分析毛泽东伟人对于爱子逝世、爱子归葬何处的情感抉择,全面把握毛泽东先生的伟人胸怀。
         其次,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需要深入分析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情况。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但五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对于相关历史的系统性学习,因此在对毛泽东先生的情感把握等方面仍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本篇课文时需要着重把握学生对于课文中毛泽东先生情感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理解,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最后,语文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完成在品读《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之上的语文知识理解以及情感升华。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学生了解时代伟人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本篇课文把握毛泽东先生无私奉献的胸怀。除此之外,《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还有许多生字词属于五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如“殉职”、“勋鉴”等,这些词汇内容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完全掌握。此外,在刻画毛泽东先生情感变化时,本篇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来加深学生对于描写手法的学习。


二、品《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伟人情怀
         (一)教学方法分析
         在班级教学中,不同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不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难免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情形下,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分为如下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自读时间,令学生自我感悟课文中所展现的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情感变化。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座位或预习、自读的情况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分析自己对于课文的鉴赏和感悟,通过小组交流来强化对于课文的印象,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最后,语文教师应当带领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且带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情感描写、毛泽东的情感变化进行分析与学习,帮助学生深刻感悟毛泽东痛失爱子后的悲伤心情以及广阔胸怀[2]。
         (二)品读过程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的行文线索是三封电文,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以三封电文为基础开展。首先,第一封电文是毛岸英先生殉职的噩耗,在品读时,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分析该电报所表达的信息有哪些,如噩耗、殉职等,并且分析课文通过这些词语毛泽东先生的情感如何,这些词语以及描写的句子表现出毛泽东先生对于爱子去世的悲痛之情。其次,在第二封电文和第三封中,本篇课文主要的情感冲突已经展现出来了:作为主席的儿子以及为国捐躯的烈士,彭总想将毛岸英先生的遗体运回中国安葬,而朝鲜方想将毛岸英先生葬在朝鲜。此时,安葬在中国代表着的是毛泽东先生身为父亲的情感表达,是对儿子去世的悲痛之情,而安葬在朝鲜是从中朝两国的格局上出发,以伟人广阔的胸怀来看待毛岸英先生安葬问题。在此情感冲突下,语文教师不仅要注意引领学生分析其冲突背后的情感抉择,更应当把握第二封和第三封电文在措辞上的不同以及毛泽东主席在面对这些电文时的语言描写。
         对于将遗体运回国,电文选用的词语是“破格”,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破格”的真实含义,并将该词语与后文毛泽东先生将毛岸英先生遗体运回国从个人的情感延伸至全国战士的情感的内容相联系,深入分析作者描写第二封、第三封电文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容。
         最后,语文教师应当将课文的结尾部分以及第八自然段相联系进行教学。在第八自然段中,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决定,这一决定本身具有双重情感表达:第一层为毛泽东先生身为父亲,却无法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的悲痛的情感;第二层为毛泽东先生身为伟人,从大局出发,赞同朝鲜方面的意愿,展示了自己身为伟人的广阔胸怀。而该自然段和本篇课文最后的批示部分具有较大的联系,在课文结尾部分,作者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文章的升华以及点睛,既呼应了毛泽东先生的伟人胸怀以及对于儿子去世的悲痛之情,又升华了文章的立意,令学生能够通过诗词来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进而加深对于毛泽东先生的敬爱之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品读《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毛泽东先生身为父亲以及身为国家主席的情感冲突,并且把握住主席先生在面对冲突时的抉择,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重点描写的学习来感受伟人广阔的胸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对于毛泽东先生的敬爱之情。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即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又应当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对于毛泽东先生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辉. 伟人情怀——走近毛主席[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18(1):27-30.
[2] 修彩霞. 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伟人品质[J]. 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2016, 000(001):4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