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霞
湖北省孝昌县邹岗镇中心小学 湖北 孝感 432100
摘要:在古诗教学中寻机与习作教学整合,在多种渠道的读与写中,让诗与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会创造一个诗文熠熠生辉的场面,从而邂逅诗词,遇见灵思与雅致,拥抱美好!
关键词:古诗教学;习作教学;整合;想象;美好。
前言:
畅游在中华古诗的海洋中,对于小学生,这些凝聚着民族精神和前人智慧的语言精品,由于离现实过于遥远,表达含蓄,对于小学生来说,能与诗人对话实在有些困难。对有许多局限性的农村学生来说更是困难重重,然而,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想象与习作结合,诗文竟然会熠熠生辉。
卢布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意外”。一堂《江上渔者》的古诗教学与习作教学整合尝试的课堂,让我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遇见了不一样的孩子们,反思了教育行走中受禁锢的自己。
《江山渔者》是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学生通过读很容易抓出诗中描绘的两个画面,“江岸图”和“江中图”。平常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想象画面,学生往往三言两语就把想象的内容描述完毕,但能马上描述的也属于想象力丰富的三五优等生。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我们往往采用的也是优等生“杀手锏”,更多的学生处于未来得及想象,课堂想象环节就已经结束的现状。于是我尝试改变策略,在执教《江上渔者》时,结合学生的现状,打破以读、想象、体会意境交流等的常规方法,将这节古诗课设计成了一节与古诗“握手”的习作课堂。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的读后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写与交流评价。
一、凭借词语,展开想象,进行片段习作。
想象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中蕴含着许多诗情画意,通过引导用写的方式,表达想象的内容,学会用书面语言更有层次,更细腻地去表达自己的想象,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写前让学生反复读诗,让学生紧紧抓住岸上“往来人”和“但爱”,岸中“一叶舟”“出没”和“风波”进行想象与联想,再回顾第三单元习作单元和平时习作学习的人物描写方法和场景描写方法等,将想象的“江岸图”和“江中图”画面写出来,然后交流。没想到几分钟的等待,学生的思维竟然开花了。同学们充分的交流让我惊叹,平时不怎么喜欢习作的徐志意写道:江边一个穿着绫罗绸缎的人不时张望着江面,蹙着眉头嘀咕道: “什么时候才能抢到一条肥美的鲈鱼呀,可真是急人!”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更是将岸上“往来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更是栩栩如生;“但爱鲈鱼美”的人间“馋态”更是百出;渔者在惊涛骇浪下的艰辛更是让人惊心动魄!交流中热烈而又真挚的掌声总会不时响起。
二、凭借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与作者对话,进行感悟式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教师也就是那个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去会面、去相知的催化剂。
此时我出示作者图像,让学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后,出示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根据诗品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想象,作者此时面对“岸上”和“岸中”对比如此鲜明的两个场景,他在想些什么?什么情感让他写下这首诗呢?请用范仲淹的诗句与范仲淹对话,再细腻地将他此时此景的心情或想说的话写下来,或者写写你此时面对此景想说的话!推动学生与作者对话,此时我稍有些担心,作者的“心”在没有我昔日抽丝剥茧般的指导会触摸得到吗?心急地问孩子们要提醒吗?没想到得到的是孩子们异口同声的:“不需要!”……交流是最好的见证!黄越写道:“你们在港口喝着美酒,吃着鲜嫩可口的鲈鱼,却从未想过渔夫费了多大的劲儿,才捕捉到的鲈鱼。你吃下的是鲈鱼,实际是渔夫的血与汗,真想让你们尝试一下去下江捕鱼,体会生死一瞬的感觉。”……侧耳细听,不同的声音里,“范仲淹”心里的忧,心里对渔者的同情,对“但爱鲈鱼美”的世人的规劝,竟然都随着文字流淌了出来!
因为有灵魂的幸福遇合,一切都会成为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有灵魂的幸福遇合,所有的教育都会走向柔软、温热与鲜活。课堂上如果经常有这样的遇合,谁说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不会长出丰盈与美好?
三、凭借对诗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进行全诗的改写。
我国古诗文是一个语言宝库,古诗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写景、叙事、抒情、状物、喻理……为学生提供了开阔的习作视野、充足的写话空间。进行诗改文的写作训练,对古诗文的理解将更深入、透彻、个性化,比一味理解识记更有趣味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此时我出示了一幅图画,范仲淹站在岸上附近的酒楼上眺望,江边是如织的“往来人”,江中是风波里的“一叶舟”,然后让学生想象,按一定的顺序连贯成文。(因课堂时间不足,以家庭作业形式完成。)这样的改写训练,无疑是一种再创造,学生的画面设置、意境创造、逻辑思维、语言运用、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均需要内化重组,这无疑也是一种挑战。读学生的改写文,可以发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可以看出学生想象创作的能力,习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课后,一个孩子拿着他当堂写的两首诗《渔者》和《江上人》给我看时,我惊讶的同时不禁赞叹不已。
渔者
全家口口指向他,下江捕鱼破小舟 。
乘风破浪险送命,归来鲈鱼价还贱 。
江上人
络绎不绝买鱼人,酒楼品鱼饮美酒。
但知鲈鱼可口味,不见渔者辛酸泪。
诗虽然很稚嫩,但仍值得一读,值得感慨!平时我只是喜欢口头篡改一些古诗打趣孩子们,并未要求孩子们写诗。难道是“自觉得来,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的印证?难道是“好风凭借力”的写照?
一堂古诗与习作进行整合的课堂,让我更深入地知道,畅游在中华古诗的海洋中,对于小学生,这些凝聚着民族精神和前人智慧的语言精品,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方法,学习探究。在古诗教学中寻机与习作教学整合,在多种渠道的读与写中,让诗与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会创造一个诗文熠熠生辉的场面,从而邂逅诗词,遇见灵思与雅致,拥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