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浙江 杭州 311221
一、研究源起
近年来,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烈,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重,且学起来枯燥乏味。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当。
1.儿童的拼音基础参差不齐
笔者对本校初入一年级的新生的拼音认知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得到了该校一年级新生认读汉语拼音的情况,以二班为例,在一个41人的一年级班级里,就同时存在着几种不同层面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拼音一点儿也不会;有的学生读得不规范、有错误,或死板,比如按顺序能读出字母的四个声调,打乱顺序就不会了;也有的学生几乎不用老师教,已经能读得很好。
2.教师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
通过课上观察、课后交流,笔者发现一年级的拼音教学课堂不够活跃,这并不符合一年级孩子活泼好表现的年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没有遵循一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下降,产生了拼音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
3.拼音的教学过程纸上谈兵
现在课堂教学拼读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教学朗读课文的方法的确迎合了新课标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花样百出的读法是学生应付教师而读,而没有真正运用于生活实践,一旦跳出课堂,学生会对自以为滚瓜烂熟的拼音感到陌生。从而导致小学生养成了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不能达教学的效果。
二、研究策略
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不少关于拼音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童话”助力拼音教学,让汉语拼音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助手。
(一)初识——别具匠心,引入童话,串联拼音插图
激趣就是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融进新鲜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愉悦,使知识的传授有生气,在可感知的情景氛围中被学生乐意接受,从愉快走向成功。
1.直观童画,实物激趣
教材中对每个拼音字母都配上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幅幅插图便是一个故事。汉语拼音第一课中“ɑ、o、e”的整幅图,孩子们看了特别喜欢,在直观的画面基础上,我们的小故事便产生了:
清晨,爱唱歌的小女孩来到小河边练嗓子: “ɑ、ɑ、ɑ”。大公鸡和大白鹅听见了,也开始情不自禁练起嗓子。大公鸡仰起头:“o、o、o”,大白鹅扯开嗓门:“e、e、e” 。
2.吟诵童谣,亲近童话
刚入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对拼音也比较陌生。吟诵童谣,为理解童话而奠定基础。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字母的发音,还是记忆字母的形,运用歌谣的韵律之美不仅能加快孩子们的记忆,还能激发他们求异的积极性、想象的创造性,为童话的引入打开了一扇门。
“月儿圆,树叶绿,一家一块吃月饼。”
这首童谣把韵母īe、e、er包含了进去,既练习了韵母的发音,又联系了儿童的生活,使韵母富有了实际的含义。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
“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哥哥听了笑呵呵。”
把刚学得的声母g、k、h 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以达巩固的目的,在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声母和音节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可以结合动作表演,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趣味故事,乐学拼音
要想让学生有趣地学,就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小孩子对故事充满了兴趣,拼音自然学得有滋有味。初始阶段,我们主要以老师编,学生补为主。
在教学声母ɡ、k、h时,以故事导入。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讲故事,边听边想象画中的情景,然后,声情并茂地说:“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公园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边有一条清澈的湖,湖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游来游去,天空中一只雪白的鸽子叼着一根根可爱的草展翅飞翔,草地上摆着一条长椅,两个小朋友坐在长椅上边喝水,边聊天。”你们说这样的情景美不美。学生们马上大声地回答美,并找出它就是书上的一幅图,在看图中就感知了ɡ、k、h三个声母的字形,字音了。
(二)授法——别出心裁,循序渐进,刻画拼音个性
课堂上也不再只眷顾拼音知识强的学生,而是搭建平台让更多学生展示,通过更多的渠道进行拼音能力之外的多维训练,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增大学习自信,在多维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1.依托汉字,巧记拼音
新教材的第一单元就是识字,而非拼音。教材编排的意图让学生有机会对已学的拼音进行运用,增强学拼音的信心,同时尝试着识字。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汉字活动让他们“动”起来,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起来。
由一识字量较多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小老师一边出示生字卡片,一边读汉字。比如:“爸”,小老师直接读:“爸。”其他学生说:“b-à-bà 爸。”
适用范围:复习音近的生字。
游戏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注音版生字卡片。
操作过程:
a.老师或小老师拼读汉字,其他同学找出相应的生字卡片,边举起卡片边迅速读出来“找到了,找到了,XXX”。看谁找得对、准,读得快、准。
b.这样能帮助学生区分方言中较难分辨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提高学生的听音辨别能力,培养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汉字的依托使处于不同层面的学生的拼读能力都有较大的进步。这样的游戏种类繁多,方法各异。至于使用的形式,游戏的时机以及使用时间的长短,因课不同,因人而异,还要靠老师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尝试,去琢磨。
2.句子工厂,练说拼音
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若要创编童话,句子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组成部分。努力打造句子工厂,字母的教学,音节的练读,融入句子土壤中更好地生长。采用一定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一方面音节得到练读,另一方面说话也有了训练的机会。
在教学声母“r”时,孩子们在音节朗读中读到“r-ú-rú”,不少学生读成“l-ú-lú”。于是,让学生用“如”来组词,最普遍的就是组成“如果”,因势利导,又让孩子们用“如果……”说句子。
在复韵母“ɑo ou iu”一课中,课后出现“小桥”、“流水”、“垂柳”、“桃花”四个词语。这是个词语的出现,是对该课复韵母的复习运用。在认读完这四个词语之后,设计连词成句的练习。
3.想象创编,巧设情境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有趣地学,就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编故事,讲给学生听。
表演,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情境,使“静”的课堂变为“动”的课堂,使“死”的课堂变为“活”的课堂。复韵母“ui”“iu”的标调前后位置极易混淆。课堂上,我让学生戴上单韵母头饰表演一个以“谦让”为题的故事贯穿教学。小i接受ɑ、e姐姐的邀请,他们载歌载舞,快乐极了!站在前面的是领舞,理所当然戴上那顶漂亮的小帽。由此,我导出了āi、 ái、 ǎi 、ài,ēi、éi、ěi、èi;可是轮到小u与小i结伴舞蹈时,在前的小u却主动把漂亮的小帽让给小i了!他们俩还约定,谁在后,小帽就让给谁。ɑ、e姐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故事表演丰富、充实了拼音教学。
化静为动的效果,使教学内容呈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征。这样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成为一个个灵动的拼音娃娃,一个个演绎童话故事的主角。
(三)引思——别具一格,巧用童话,增强拼音情趣
翻开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拼音这部分内容与之前的教材一样都配有多幅图片,图片的无重复、无衔接,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联想热播的儿童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每一集人物相同,场景类似,故事的模式一成不变,却深得小孩喜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声母“j q x”一课时,我采用故事串联与图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这几个声母的学习中去。学习声母“j”时,我用一张拼音小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小客人。大家看是谁呀?”
生:小蝴蝶和大公鸡
师:对,他们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大公鸡站在地上一动不动,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而小蝴蝶却在大公鸡头上跳舞呢!小蝴蝶和大公鸡表演节目时,他们正好组成了拼音字母j。”
面对这样生动的画面,可爱的形象,孩子们欢呼雀跃,学意盎然。通过童话故事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觉得学习拼音有趣、有情、有意,于是每天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2.童话形象,巧化难点
动画片里的人物,画面的色彩,形体的构成都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拼音字母作为一种符号,由相似的笔画组成,抽象难记。可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美化字母,使其个性化。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对拼音字母的认识,重新塑形,用外在的包装重温教学课堂,利用这些惟妙惟肖的童话形象,化解拼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难点一:巧化汉语拼音规则理解难的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拼音规则,我们尝试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来童话拼音形象,从而理解记忆。在教学“ü碰到j、q、x的时候,要去掉两点。”我利用童话故事《爱摆酷的小ü遇上了麻烦事》。来解决这一难点。在教学“汉语拼音标调规则”时,采用小故事《法官分配“小帽子”》,同样轻轻松松解决了这一难点,学生也真正理解了。
难点二: 巧化前、后鼻韵母区分难的问题
在我们南方地区,受方言的影响,孩子们往往只有前鼻韵母,没有后鼻韵母,即使有,也很不准确。故而,要学好普通话,就必须攻克鼻韵母的难关,而要攻克这个难关,关键在于清楚、准确地区分鼻韵尾“n”和“nɡ”。面对这一难点,我利用两组小故事《不吃闲饭的韵尾“n”和高兴过头的单韵母“o”》和《圆梦啦!生气啦!回来啦!》来帮助区分前后鼻韵母。
难点三:巧化整体认读音节记忆难的问题
16个整体认读音节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很难,我们利用一些口诀的同时,也会借助故事的帮助,当这些拼音成为故事中的一个个主角,对于学生来说印象自然会深刻很多。例如,故事《乐于助人的y》就帮助解决复韵母ie、üe转化为整体认读音节ye、yue这一教学难点。
3.整组推进,强化记忆
整组就是一节课中几个情境的创设能自然衔接,学生能适应情境地转变,始终在所创设情境中积极学习。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未讲整体认读音节单独设立一课,而是穿插在各个声母韵母的学习过程中。
对“ye yue yuan yin yun ying”略加观察,两个小故事在我脑海里立刻呈现出来了。但我没有马上呈现出来给学生,而是逐个地引导他们和老师一起创编,这样他们才会印象深刻:
“夜晚的月亮圆圆的”
“阴天的云朵遮住了老鹰”
讲完后,学生们个个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这种表情在向我们诠释者“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这两个小故事中多次出现“ye yue yuan yin yun ying”这6个整体认读音节,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在拼音教学中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编成童话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巩固汉语拼音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正确把握童话的特点,利用童话进行拼音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果不其然,自从编了这两个小故事以后,在之后的课堂中检测学生对整体认读音节的记忆,他们都能很快速无误地背出来。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利用童话进行拼音教学的成功案例。
(四)导练——别开生面,以用促学,赋以拼音内涵
拼音是学习汉字,走进阅读的拐杖,借助拼音可以让学生早早地进行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同时,借助拼音来写一句话更是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读到写、由外至内,促成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1.外化助力
(1)讲故事
“我来读故事”是午间阅读的常规项目,由教师读故事发展到学生读故事,轮到的学生需提前练读注音小故事,避免了单一练读音节的枯燥与乏味。而听者,看着大屏幕的故事内容,不知不觉中又在与拼音碰面。
故事的选择余地很大,只要是注音版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可以。《木偶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可爱的鼠小弟》等。
(2)绕口令
口齿伶俐,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离不开有所侧重的训练。将简单的绕口令穿插于课堂练习中,对于刚学完拼音,处于字音敏感期的学生尤为适合,读音的相似,增大了练读难度,学生在挑战中感受到练读的乐趣。
在学习拼音“zh ch sh r”一课课后,就有一则绕口令,意在让学生区分平翘舌音《四和十》
除此之外,我们还补充了一些绕口令,可以课前诵读,也可以课后供学生娱乐。外在形式激发学生拼读兴趣,而由外至内进行转化,使得学生感受拼音的用处,将拼音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内化延伸
(1)尝试阅读
鼓励学生捧起课外书阅读,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因为有故事情节的牵引,一些生字的障碍并不影响他们整体的阅读,提早阅读,让学生能在更广泛的园地中鲜活自己的语言,享受精神大餐。 (见附件6)
(2)交流本
一日一交流,鼓励学生写一句话小日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尝试着写话,已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也是对已学拼音的一种规范与检测。批改中一次次地纠正,也强化了学生的拼写能力。
四、研究收获
1.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儿童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要想他们上课循规蹈矩是很难的。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学生,使他们无暇他顾,集中注意力学习。将“童话”引入拼音教学,可为学生创设一种思维活跃、情绪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拼音的兴趣。
2.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差,自觉性又低,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则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也会是一种阻碍。为了加强汉语拼音教学,教师必须力求教得生动活泼,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关键。
3.减轻识记拼音的负担
汉语拼音是学习的基础。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形式多样的记忆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样的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讲“童话”引入拼音教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因为感兴趣而不再是一种负担,另一方面,对于的拼音的记忆也尤为深刻,大大减轻了识记拼音的负担。
4.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小学的拼音教学,是学生为每一门课程建立基础的环节。以往传统的拼音教学方法,难免枯燥乏味,且也仅仅是为学习拼音而学习。讲“童话”引入拼音教学,在学习拼音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综合锻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并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改善,训练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拼音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