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谢辉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一中学 277600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现代教育遭遇了诸多困境,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给学校及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高中学生行为特点,针对他们心理和思想上可能出现的一些困惑问题,为了促使其综合素质得以切实发展,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科学且合理的引导促使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为了促使高中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可以从不同教学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关键词:高中教育 心理健康 开展对策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充分意识到此阶段是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问题甚至是心理障碍问题,高中学校及教师要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从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心理课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充分发挥家长力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干预,由此积极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一、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展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有效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之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班级的每位学生个体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后给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在归纳整理资料归档的过程中,方便今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及后续其他教师的跟踪调查,能够为一些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让他们在设计教学时能够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在新生入学后设计相应的表格进行心理测量填写,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人格特点及学习习惯及自我调控甚至人际交往能力等进行调查,由此作出相应的测评后及时总结整理档案,由此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做到及时关注班级每位学生,通过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多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遇到问题找老师。
二、设计不同心理课程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可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依据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进程,给他们讲解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的相应知识点,在专题讲座课程的完善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校本课程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相应的心理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习得相应的自我调节的技巧,有效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育。比如,学校可以针对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设计心理教学目标,同时分情况设计不同教学内容,比如给高一学生设计一些适应校园生活的课程,高二学生做一些规划类的心理辅导课程,高三则设计一些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课程,给学生做好高考前的心理调整和疏导,让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高考。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为紧密,当前高中学校很少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且很多学生也很少在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找心理教师进行倾诉及疏导。针对此,学校及教师自身都应当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提升,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敏锐观察到学生心理状态后及时疏导,进行心理干预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引导。比如,学校可以积极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业的教师定期来校做团体类的咨询,或者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培训课程中,也可以自己通过阅读一些书籍资料,网络参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等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提升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中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由此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培育学生积极情感。
四、充分发挥家长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教育工作,除了学校及教师要重视外,也需要有家长的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还存在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家长力量的重要辅助作用,教师要能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针对孩子在一个时期内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地疏导,由此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很多父母常常在高中阶段会将自己的焦虑情绪转嫁给学生,过高的心理期盼常常会使得部分孩子心理承受不住出现厌学现象,成绩不进反退,针对此,教师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分享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共同与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性提出对策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行为异常,针对性分析后进行有效的辅导及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小丽,任建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25(03):70-75.
[2]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3(0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