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班级责任感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刘旭升
[导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重
刘旭升
        浙江省金华市荣光国际学校,浙江省金华市,321025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班级责任感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度的责任心是健全高尚品德和良好人格的基石。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把握住最佳时机,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鼓励和肯定,从班级责任感入手,让学生从小树立责任心意识。
一、创设情境——融入班级是我“家”  
在培养班级责任感方面的教学时,无论是起始阶段,还是引导过程,教师都应充分创设典型的情境。
1.认识我“家”
如:在教学《我爱我们班》时,教师在课始创设导入情境:
师:(播放歌曲《可爱的家庭》,学生跟唱后)小朋友们,就如同歌曲里所唱的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不过,在进入小学后,你们又多了一个新家,你们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师:是的,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家,他的名字叫班级,而我们的班级就是一(4)班。现在,请你大声、友好地和我们的新家打个招呼吧!
生(招着手):你好,一(4)班!
生(微笑着):一(4)班,我的新家!
生(大声地):我喜欢你,一(4)班!
……
这样,通过歌曲自然地引入新课,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以此为契机,“开门见山”地引出“新家”的概念。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新的家”是指班级,也知道了自己的班级是一(4)班,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强化。
2.清洁我“家”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强调“探究”,关注“经历”,所以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体会和感悟,树立主人翁意识,明白每个个体都是班级的主人,管理好班级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如,在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这堂课,为了让学生关心集体,能主动自觉地做好值日工作,采取了情景导入、对比和演习的方法:
歌曲欣赏:《劳动最光荣》,大家可以跟着音乐唱唱跳跳。
录像对比:通过观察两个值日小组的不同表现,明白只有合理分工,才能将值日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实战演习:选出平时最认真的一组值日生进行示范。             
颁发“勤劳的小蜜蜂”奖章。                                          
动人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鲜明的对比能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再加上实践示范,学生在思想上有了责任意识,在行动上有了具体方法,从而值日工作逐渐做得井井有条。
3.装扮我“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有些学生自私、贪玩,不负责任,但是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是追求向往的。每个人主动为美化这个“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其实就是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例如,在教学《装扮我们的教室》时,先让学生图片欣赏其他班级的教室布置,在审美教育中,激发他们打扮自己教室的欲望。果然,学生纷纷带来了气球、彩带、灯笼、鲜花等,而且分工合作,有的小组负责吹气球,有的负责挂彩带,还有的负责打扫“战场”。
虽然有点粗糙,虽然不够华美,但是那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因此大家都为自己美丽的“家”感到自豪。                                  
让孩子们做小主人打扮自己的家,在得到欢乐的同时,对班级的热爱就更深一层,有了爱才更有责任感。


二、重视实践—— 打造我“家”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其重要内容在于重视课内外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之外让学生拥有实践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提升学生的班级责任感。
1.导行中迁移
“导行”是“讲”与“思”的继续,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更具备角色体验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在探索中有所创新,并加以迁移。
如: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在明确了各个值日岗位并进行分工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把值日工作做好呢?我们先以擦黑板为例,该怎么把这个工作做好呢?(指名上讲台做擦黑板的演示)
预设情况一:学生可能乱擦,黑板还是很脏。让学生说说该怎么擦?
预设情况二:学生可能按次序擦,黑板擦干净了。也让学生讲讲,他为什么能把黑板擦干净,有什么好方法吗?
讨论后,师出示顺口溜(黑板擦,手中拿,从上到下仔细擦,黑板对我笑哈哈),边演示边让学生跟着做。然后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及时评价。
选择自己的小岗位,交流劳动方法,上台演示,师颁发“小蜜蜂卡”,并提出每天值日的要求。
这一导行环节的教学,学生们自主发现、实践,学到了如何做好自己的值日工作,懂得了教室整洁的学习环境需要每一个同学来维护。之后每周一次颁发“小蜜蜂卡”, 学生从中体验到“劳动最光荣”的真谛,行为实践自然而然地迁移到日常集体生活中。
2.拓展中融合
“拓展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问题的延伸、活动的延伸、生活的延伸、行为的延伸等。这一环节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
如在教学《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在完成了布置班级的各个“风景角”并评议后,师:经过大家的精心打扮,一个既整洁又美观的教室诞生了。
师:所以,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生畅所欲言。(成立维护小队……)
师:你们打算怎样维护呢?学生先设计出名称,(如:护花小队、护书小队……)师进一步要求各个小队的设计出自己的维护方案。(各维护小队的负责人、维护的具体分工和奖惩制度)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说得很好,希望在今后在维护过程中能像他们一样做得更好!(出示其他年级维护小队如何认真进行维护的活动图片,最后呈现文字:“班级就是我们的家,美化要靠你、我、他。”)
这样的教学,由于教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重视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不仅让课堂增色不少,而且为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感铺桥引路。
三、多元评价 激发情感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1.在鼓励中感受自身价值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班级责任感内化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任何一点进步,都应通过教师的语言和体态传递各种评价的信息,使学生获得道德内化动力源。
如在教学《我爱我们班》时,老师在课堂上就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发现了问题能及时解决,你把集体你放在了心中;你不仅做到了个人服从集体,还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不论多大的困难,你都想方设法坚持到最后。你真是个热爱班级的孩子……”
教师的肢体语言能传递大量信息。如:点头表示对孩子的鼓励与肯定;侧头表示对孩子的语言感兴趣并给予倾听……教师要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更有自信,更有前进的动力,从而内化为他的道德内驱力。
2.在激励中促进自我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中,除了重内在的质性评价外,也可采用既有具体评价指标,但以较模糊的等级区分代替纯数据化区分的“准量化评价”。这种更细化,更有具体指向性的评价即我们所提倡的多元评价模式,其中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明确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问题所在,从而更能激励学生去解决问题。
如:完成《分享真快乐》一课教学,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反馈:开展一期“分享达人秀”的评比活动,一方面肯定那些愿意无私和人分享的学生,让他们愿意继续为班级,为同学奉献自己的爱心,另一方面让受到帮助的学生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产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和责任感。  
从教材出发,从课堂实效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重视课后导行,评价激励,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班级责任感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