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小学教师教育方法措施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林思仪
[导读] 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转折过程,是学
        林思仪
        广州市增城区实验小学  广东省 广州市511300
        摘要
        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转折过程,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制度、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方法措施,确保幼小衔接顺利完成。本文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方法措施:教师应主动建立小学与幼儿园的双向联系;教师应多角度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师应积极促进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  小学 幼小衔接 教育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在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出稳定性和典型性特征的过程。[1]幼小衔接是儿童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首个重大的转折期,同时,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因此,合理、正确的幼小衔接无疑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所服务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成了每个小学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教师应主动建立小学与幼儿园的双向联系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幼小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教师更应主动建立小学与幼儿园的双向联系。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
    由于时间、空间、精力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幼小教师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沟通。网络平台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所面临的教育难题也是千变万化,当在教育儿童问题上遇到困惑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中与众多教师交流,老教师可以将自己宝贵的教育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还可以分享优质的教育文章、教育案例以供参考。
(二)教师要主动搭建桥梁进行幼小连接
        当前,在幼小衔接教育教学交流过程中,多为以幼儿园的单向连接为主,显然,这并不足以满足儿童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教育需求。因此,应当加强幼小学校之间的联系,增加相互参观学习的次数。不仅幼儿园教师需要走进小学,小学教师也需要到幼儿园参观学习,通过实地探究,发现这一阶段儿童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变化,适当改进一年级的教学,避免“分数至上”。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除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有班级管理和师生互动,以及学习课程和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有幼儿园向小学靠拢,更有小学教师通过对幼儿园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从学习生活上、心理预期上给儿童一个合适的过渡期。
        二、教师应多角度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一)创设充满童趣的教室环境
        首先,在环境美化方面,教室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书法、习作、绘画、手工等,萌发当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为了适应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在墙报上张贴上颜色丰富,图形可爱的装饰贴画,改变往日严肃的课堂氛围,使得整个教室环境充满童趣。


        其次,在规章制度方面,为了让儿童明确自己“教室小主人”的身份,教室里要明确标志卫生角、图书角、杂物角,并由儿童轮流管理,潜移默化地告诉儿童,现在要比在幼儿园时更具有独立性和责任感;在教室“学生量化评分表”的设计上,教师也可以把传统的“加分、减分”或者“优、良、中、差”,改为用鲜花或者“笑脸、无表情脸、哭脸”等更符合儿童审美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使评价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引进游戏教法培养注意力
        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为了照应儿童认知特点和学习趣味,低年级语文课堂常以编儿歌的形式进行。如,在学习汉语拼音时“b、p、m、f”时,可以根据字母的字形和字音特点,引导孩子创编儿歌:“广播广播b b b;泼水泼水p p p;门洞门洞m m m;拐杖拐杖f f f。”在汉字学习方面,还可以引入猜字谜游戏,如“山上有山——出”、“一口咬掉牛尾巴——告”,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游戏,自编自猜,寓教于乐。
        由于儿童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因此课堂学习中不仅有静,还可以有动,除了可以做做各种有趣的课中操,如“互动操”、“拍手操”等,在写字时还可以做做以“两点靠,八字形;头抬高,脚放平;笔拿高,一关节;掌心空,立掌写。”为内容“写字操”,既引导学生规范写字,又能通过动一动,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
        三、教师应积极促进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切实实现家校有效合作
        家校的通力合作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小学教师需要在新生入学前,应就幼小衔接的内容及时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以便家长更加详细地了解儿童入学后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制度、学习环境。入学后,小学教师要及时让家长了解儿童对于小学生活的适应情况,切勿“只报喜不报忧”,营造出学生在校表现一切良好的假象,当发现儿童对于小学生活适应较为困难时,要及时地展开座谈会,请求家长的积极配合,解决新生的困惑,了解实际诉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二)发挥教师指导引领作用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年轻父母的焦虑情绪愈加严重,而这种不良情绪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则很容易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包括不自信、厌学等心理。教师要在班级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杜绝唯分数论。引导家长端正心态,避免出现只重视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超前教育”,却不顾其身心发展特点,忽视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其他方面的教育。通过视频拍摄、图片展示、故事分享等方式,引导家长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角度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评价,让幼小衔接变得自然而然。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学生要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在与同伴的共同讨论中想出解决方案。[2]因此,教师还要引领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主要延伸和必要补充,家长的高昂的学习状态将直接影响儿童,产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强大好奇心和求知兴趣。而教师恰当的引领和指导,将有利于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从而帮助儿童更快地融入小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林炎琴,幼小衔接中儿童健康问题的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