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点?以文化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何文静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语
         何文静
         仪陇县磨盘小学校   637622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态度,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学科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其核心任务已不再局限于为学生传道解惑,而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推动小学语文与德育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引言
         在全新的社会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学校落实教育指导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式人才的重要手段。语文是重要的基础性科目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德行的引领者。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又不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教育与教学的灵活接轨,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与普通的道德教育相比,“立德树人”理念中最为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强化对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时时刻刻感染学生。并且,在日常的教育以及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保证学生领会善良、友好以及奋进的美好品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正
确的道德素养。
         比如,教师在《花的学校》这一文章讲解的前期阶段,可以将自己在办公室栽种的花卉拿到班级中,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同学们在上学或者与家长游玩的过程中,发现路边有如此好看的花朵时,同学们会怎样做呢?”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回答要将花朵摘下来,带回家中。这时,教师不应该第一时间反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而是要结合讲台上的花卉,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生命。然后,让学生试着思考:如若花朵会说话、会奔跑,会像人一样做各种动作,那么大家还会将花朵从枝头上摘下来吗?学生在听到教师的询问之后,会有所感悟,最终明白不应该将原本美丽绽放的花朵折下来。然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展开课文的阅读和学习,并借助文章中生动的内容描写,让学生构建起热爱自然并且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确保学生能够善意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阅读学习,并对文章的内涵有所掌握以后,需要深入对学生展开道德品质教育。如,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而在这个地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即便是小小的花朵也有自己的生命,就像这种花卉,它的种子也是从野外花卉上获取的。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并敬畏生命,绝对不可以随便伤害动植物。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并且将教师作为榜样,认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尊重并热爱生命。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真正了解生命的价值和力量。
二、导入现实故事,思想上立德树人
         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来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似乎正在与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逐渐混淆,在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立德树人与语文授课相互杂糅,使得学生在立德树人理念与文化宣传活动之间逐渐迷失自我。对于小学生来说,立德树人最为出色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思想、情感等抽象层次,在思想上贯彻立德树人、在感情上接纳立德树人,才能为立德树人的全程落实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师可结合德育故事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依靠互动性、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灵感,使其主动将文化层次的互动转化为思想方面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素养。
         以小学语文教材《精卫填海》的教学为例,受到现代物质至上、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对《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不屑一顾,认为个体在庞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是极为渺小的,这样的故事没有存在意义。教师可结合现实故事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受到今年特殊疫情的影响,我国的医院全线告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为众多患者提供了接受治疗的场地;荷兰,一个小小的岛国,其陆地海拔低于海平面七十米,但荷兰人民依靠双手填海造地,利用拦海大堤构建了一个国家。现代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学生向着急躁、轻浮的方向进化,面对不可知的事件、情感,其会很轻易地给出否定答案,从而否定他人的理想与追求。教师必须在思想层面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结合现实故事,为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不怕吃苦,就怕懒惰”的良好意识,使其在不断创造、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先进思想意识的教诲,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以行为习惯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
         小学德育要落实到细节,落脚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心中播撒向善、美好的种子,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成为思想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少年。目前收录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都宣扬真善美,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渗透教育。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为了遵守诺言等待好友小珍,从而放弃和家人一起去伯伯家做客,最终虽然没有等到小珍,但是她依旧不后悔自己坚守诚信。教师以课文为载体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关于诚信的名言、主题故事,使学生明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从而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诚信的种子,教育学生做坚守诚信的人。又如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与《父爱之舟》,这两篇文章以感人的笔触描绘了人世间的舐犊情深,讴歌了伟大的母爱、父爱。教师以课文为桥梁,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是如何爱护自己的,并选择一件典型的、令自己感触最深刻的事情进行口头表达或者随文练笔。通过开展感恩父母、尊敬父母的亲情教育,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家人的优秀品德。再如六年级上册的《桥》,这一课讲述了党支部书记老汉在洪水来临时,先人后己,组织群众从桥上撤离,并要求同样是党员的儿子坚守到最后,为他人搭建起生命之桥后双双罹难。教师以教材案例开展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教材是最好的教学案例,课堂是最好的教育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和教材,积极挖掘其中体现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素材,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进行设计,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主人公的高尚品行,并作为自己道德的标杆、行为的榜样,加强学生向善向美的个人道德价值追求。
结束语
         总之,立德树人从教学活动、现实环境等角度入手,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体系做出了重新规划。教育工作者应对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进行重新定义:除文化层面的教育功能之外,小学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积累文化素材的重要任务,如何在立德树人、教学授课之间修桥铺路,利用语文教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邱想科.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家长,2020(22):83+85.
[2]董世军.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164.
[3]尹秋侠.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J].新智慧,2019(28):47.
[4]郑秀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J].甘肃教育,2018(22):97.
[5]胡金兰.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J].新课程(中),2018(06):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