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保定白沟新城仁和庄学校 河北保定 074004
摘要:培养学生如何在复杂情境中,协调、统整数学多方面的知识技能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应用题因具备跨学科、复杂性、情境性等特征,对于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较大的育人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题教学的必要性,并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题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导言: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推行教学改革和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中尤为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为改变教学现状,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题教学课堂。
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题教学的必要性
在整个小学学习阶段,应用题都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应用题的解答,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达到知识巩固和应用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上,教师除了让学生懂得解题的知识和技巧外,还应注重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应用题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可以应用它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带来更多的便利。由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特点不同,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能完全采取相同的一套教学方法,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应用题的教学,真正帮助学生克服小学数学的应用题难关,让学生爱上解答应用题,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应用题。因此,本文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题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材料掌握不准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内容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和新颖,不再是单独设置章节应用题,而是采用分散编排到图例分析和分节练习题中。新的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图画形式,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图画形式呈现,应用题的类型更多样化了。多样化的应用题类型和知识点的分散,让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上陷入了迷茫和困惑。所以,每次教材改版更新,教师都要提前花足够多的时间去研究,把教材吃透了,才能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筛选中进行巧妙地结合。
2.2 不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题目的分析与计算的技巧,而忽略了应用题最基本的步骤———审题。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识字不多,语言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在学生不明题意的情况,即使教师讲再多精彩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学生也无法掌握,反而思绪更加混乱。对此,教师应耐心带领学生整体读完应用题题目,将已知和未知条件以及要求解的问题采用“缩写”一一列出来,使得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清晰明了。假如在提炼完题目的各个要素出来后,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可以将题目用替换的方式,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2.3 片面地追求解题步骤与结果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生思维活跃和开发的过程,但大部分教师硬性规定学生解什么样的题目,必须按照什么样的解题步骤来计算,也经常灌输学生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只需看到最后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就觉得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好的,却忽略了答案的多样性和教导学生多思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更加简单高效的解题方法。
学生能计算出正确的数学答案并不代表着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完成教学任务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到更多实际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3.1 实施主体互动的问题教学
据调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多数情况是,要求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应用。针对单一化教学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实施主体互动的问题解决教学范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是单边、独立毫无交集的活动,或者说不是教师纯粹只顾自己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去教”,不管学生“如何去学”的活动。应用题教学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个人经验,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应用题的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流量,进而牵引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迸发思维,学生才能由此调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不同阶段与层面的问题。所以,学生思维流量激发与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是由一个问题不断引导出各种不同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2 演绎情境性的教学内容
学好小学数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获得学习数学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练习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数学学习中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从而体会数学的内涵。但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模板照本宣科,尤其是用统一的例题内容去阉割学生的思维。而要突破此种困境,教师需要二次开发与整合教材的应用题内容。尤其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互动演绎,即基于学生真切的生活经验与经历演绎和再造情境问题。例如,在圆的周长计算例题中,实际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时钟或走出教室到校园的圆形花池中重新设计问题。此种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的身边,是学生能够真切体验和领会的。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与激活。再如,在学习统计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展示例题,只为了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但没有联系生活实际。于是,教师在现在的教学中,则可以问学生他们家里每月用电、用水等问题,问学生要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需要计算什么呢?学生会选择用统计图来解题,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地学习与生活中。这样,教师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运用表现性的教学评价
表现性的教学评价是“能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的评价,能够有效地衡量核心素养指向的高阶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而以往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多采用学生会不会做“变式练习”“类型题”等,评价学生对应用题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运用表现性评价,实际上是采集学生在应用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思维运作特征,将以往评价注重评价手段转向注重评判学生行为和思维过程。教师误以为终结性评价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其实,此种评价方式带来的教学困境是,“怎么考、怎么评”教师就“怎么教”。教学被绑架在评价上,使应用题教学过程应该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遭受忽略。因此,应用题教学运用表现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表现,也更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培育。
4 结语
综上可知,目前,教学材料掌握不准确、不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及片面地追求解题步骤与结果,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困境。对此,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教师可采取实施主体互动的问题教学、演绎情境性的教学内容、运用表现性的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淑萍.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2019.
[2]李进学.解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2019.
[3]崔春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