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胜栋
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民安中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81
摘要:化学在社会创新和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化学知识和实践研究的结论在物理、生物和数学等学科上互相渗透,并进一步的使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广泛的提升,比如为天文学的天体实验提供了化学实验数据、是生物学有了分子生物学等,这些研究结果的发现和使用更加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促使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的目标所提倡的对学生重要教育,所以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也对德育工作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德育工作;初中化学;策略与方法
引言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初中生刚刚接触到化学的知识点,所以对化学知识有些晦涩难懂,教师将德育内容贯穿到化学知识并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乐趣,也不失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的自控能力相较于小学生而言也有所增强,但仍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仍具有很强的叛逆性,对父母和教师逐渐失去了依赖性,但初中生还是不能有坚定的信念去抵抗外界所带来的诱惑,因为初中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时间很多,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学生的化学学习来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一、在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初中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升学考试,学校和教师都在关注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对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进度都特别重视,所以忽略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德行出现了严重问题,当教育部门来学校视察德育工作落实情况的时候,学校也仅仅是将德育课程写在教学目标之中,并没有让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德育内容知识的讲解,总体上说德育工作形式大于德育工作的内容。而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德育课程,但学校并没有加强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教学监督松散,导致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发生抢占德育课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校里屡禁不止,因为学校没有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的培训,所以教师的德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比较老套,教学手段墨守成规不加以变通,甚至有些德育内容已经脱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致使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动力。
二、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在初中化学渗透德育的意义
上文已经提到了初中生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课程,而化学课程的知识相对于初中生而言比较陌生,也难免学生会对化学课程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但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精神,所以在学生学习化学的总体上,还是会对化学知识有将强的学习兴趣,化学教材中也蕴含了许多适合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在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会给教师提供很多教育素材和巨大的帮助。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在为学生树立起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还能极大的发挥出化学知识的魅力,使教师可以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新课标对化学教学的目标是要求教师使学生掌握并精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四个自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关于化学的问题,并让学生利用化学知识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而努力学习。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的措施
(一)结合化学内容的知识,破除落后糟粕思想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的普及和应用,初中生早已熟练地掌握使用互联网了,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生还不具备较好的判断能力,导致学生会相信不良信息的内容,一些封建糟粕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比如有些网上信息有关于“鬼火”的传说,都描述鬼火是鬼魂作祟的现象,是不祥之兆,这些虚假信息会冲击学生对事物辩证主义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产生封建迷信的思想。针对网上虚假信息在班级传播的情况,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破除学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再让学生学习化学后就会了解所谓的“鬼火”并不是不可言说的东西,而是正常的化学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原理,当人体自然死亡后,身体所蕴含的化学元素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在一定的化学条件下,经过多次的化学作用会产生磷化氢的化学反应,随着磷化氢的不断积累,如果磷化氢一旦接触到氧气则会燃烧起来形成磷酸,并发出蓝色的光,让学生明白这就是网上经常说的“鬼火”,在科学世界里叫磷火,这是简单的化学常识,并不是网上虚假信息描述的那么可怕,使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去面对信息的复杂性,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讲述科学家的事例,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
为了能更好地将化学教材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化学教材中科学家生平和对化学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的信念更加坚定,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志得到相应的加强。比如教师在讲述教材中相对原子质量时,可以跟学生讲述张青莲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是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一些不常见的化学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新值,并对同位素科学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有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的化学研究成果的进步与发展;在讲述放射性物质镭时,可以讲述居里夫人为了研究镭元素所受到的身体伤害,即便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没有放弃镭元素的研究,最终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元素用于治疗癌症,居里夫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教师利用化学教材的人物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了解化学科学家的同时,也会为他们探索求实的精神所感染,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
(二)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不能离开化学实验的支持,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印象的同时,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在小组合作实验的基础上,也能使学生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人际交往的内涵。比如在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研究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固定的学习小组,教师应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择特定的组长,让组长带着组员去做实验,组长要给每个组员分配具体的任务,然后一起去写实验报告,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对学生强调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流程,像送固体粉末时一定要按着“一横、二送、三缓速”的操作,当学生在读取量筒中的液体数据时,要求学生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失误率,提高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中拓宽自己的思路,共同分享实验成功的快乐。
四、结束语
总之,本文将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做出了上述分析,通过结合化学知识,破除封建思想、讲述科学家事例,增强学生道德意志和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也能提高道德认识。
参考文献:
[1]牟明健. 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德育”教育实践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梁淑瑶,范艳花,柏. 如何将德育渗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4):37-38.
[3]简彩娣. 浅析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J]. 考试周刊,2019(7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