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激励策略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郭宗银
[导读] 激励策略的应用目的就是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郭宗银
        沾化区泊头镇第五小学  山东滨州  256809
        摘要:激励策略的应用目的就是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激励策略足够尊重学生,可促使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重视激励策略的应用,将激励策略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激励策略以及意义进行阐述,分析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激励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激励策略基础阐述以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 激励策略的阐述
        激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人内在的动机,确保个体能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达到所设置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励策略即是优化教学的手段,是对数学学习过程中所有学生的鼓励,包含对学困生的赏识,在激励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夸张、惊喜等语气,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心,让课堂处于较为活跃的学习状态。激励教育其除了是一种教学方法之外,更是一种思想。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1.2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融入激励策略具有三大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小学数学主要以数字的计算以及图形的认知为主,学生年龄比较小,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使得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出现了困难。而教师对学生适时的激励,则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存在的阻碍,勇敢地面对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第二,有利于从被动压迫式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以严厉、批评式教育为主,希望学生能够在压力之下学好数学。但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学生虽然会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可所有的学习都是被动地进行。一旦脱离教师,学生不仅不具备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缺乏学习的能力。而激励策略,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一旦学生产生了这种内驱力,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第三,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仅靠题目的训练是完全不够的,需要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激励策略,则是帮助学生建立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融入激励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小学数学课堂激励策略的应用
2.1制定恰当的激励方案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教给学生数学理论和数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要制定出恰当合理的激励方案,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较为轻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实现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稳步提升。在制定激励方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当明确激励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与个人能力等,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教师应建立不同类型的沟通渠道,使学生能够明确地认知自身学习情况,及时将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而教师也能借此不断调整激励方案。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竞争,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现在有 33 个小朋友,每一个人拿着 4 个柠檬和2 个香蕉,那么这 33 个小朋友一共拿了多少个柠檬和香蕉呢?有些学习能力、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能迅速开始计算;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常无从下手,无法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就应当给予部分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学生完成各自的解答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如果学生的回答较为完美,那么教师就需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奖励;如果学生的思路存在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的纠正,同时肯定和鼓励学生表现较为优异的地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在改正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成长,避免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厌恶感。
2.2设定小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常都会借助各种机会表现自己,赢得教师的赞扬和关注;而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会成为学生不断努力和前进的动力。此外,该时期的学生也会在心里形成竞争意识,只有竞争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多的收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再加上一些激励性的动作、语言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挑战机会,使其能够拥有展现自己的舞台和机会。为了使竞争意识能够保持长久性和长效性,教师就需制定一些阶段性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保证目标能够符合教学要求,满足学生的实际学情,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后,逐渐完成大的目标。例如,在三年级会学习到计算方面的内容,包括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就可从加减法入手,设定一个小的学习目标。在第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当学生能够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就可创设教学情境,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完成这一小的教学目标后,学生能够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第二课时,教师就可再次设置一个小的目标,如“学会验算”。当学生能够掌握验算的方法时,其成就感将会得到有效提升,而教师也需在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教师需根据不同的章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目标,带领学生突破一个个目标,将成功的喜悦感整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2.3完善分析激励后的效果,优化激励策略激励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使用切忌过多,也切忌大范围地进行使用,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融入。而且融入时教师一定要明确是对哪位学生、何种性格、何种学习层次、采用了何种的激励方式,继而对被激励之后该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的成绩进行分析,从效果分析对激励的策略合理进行优化。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节课程时,考察的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很多学生难以通过直观的查看方式,找到不同角度立体图形的平面图。此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开始在下面利用身边的类似形状的物体在搭建模型。于是教师立刻对这种行为进行了鼓励。“有的同学非常好,开始主动思考,用身边的物体搭建模型了。”随后教师就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开始模仿,而这位被表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也越来越积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了解激励策略,准确把握激励策略的内涵与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恰当的激励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方案,构建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还需要灵活运用情感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加才.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6):208-209.
[2]杨玉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激励策略应用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8):137-138.
[3]杨斌. 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54-356.
[4]刘济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激励策略[J].读写算,2019(30):47.
[5]李倩.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评价激励实施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10):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