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层指导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 王青云
[导读] 收到良好的效果,各个组,各种性格的同学都尽最大可能的得到发展。
        王青云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夏侯小学分校  
        摘要:在班级授课制中探索分层教学,运用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课后辅导中,针对具有不同认知结构和参差不齐的知识基础,以及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各个组,各种性格的同学都尽最大可能的得到发展。
关键词 :  分层指导    因材施教    个性发展
        二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出了杰出的学生:子贡,曾参,颜回,于思等贤人。今天《教育学》中提出的量力性原则都给我们带来里了答案。我于是在教学中探索了分层教学的尝试,就是在备课时,上课中,课后辅导时,在自己心里把学生从知识结构和性格特征两方面分为A、B、C三个组来设计教学环节,内容,活动等。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课堂教学的分层指导
        1、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组。
        A组是知识结构牢固的,学习效果达到百分之八十的同学  B 组是知识结构稍薄弱,学习效果达到百分之六十的同学   C组是知识结构薄弱,学习效果只能达到百分之十的同学。
        2、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指导
(1)、根据不同组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
A组同学要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80%
        B组同学要完成本课目标的60%----70%
C 组同学要完成本课目标的30%---40%
(2)A组同学在学习目标完成以后,再帮带C 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我就是这样做的。通过学习A组同学不但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独特的写法。B组同学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体会主题思想,但不明白作者的表现手法。C 组同学通过学习能会写本课一类字,会认本课二类字,能正确读通顺课文。同学们在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下,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帮助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都能学有收获。
(3) 在全班都读准,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时把简单的问题抛给C 组同学去完成;把稍有难度的任务交给B组同学;把难度大的问题交给A组同学来解决。在课堂上,同学们因为都能有信心的接到老师抛给的问题,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最近,就连我班最不自信的同学上课从不举手的闫梦祥,也积极举手,争着来回答问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常常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课后也能认真完成老师单独给他布置的作业,整个人状态非常好。
         (4)分层布置作业
        A组同学做拓展性作业读老师推荐的文章,搜集相关信息,小练笔等作业。C 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学过的课文(把课堂上没有达到的学习目标,延伸到课后继续。)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B组同学因为这部分同学,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都因早期缺乏有效的训练而形成记忆品质差,也就是记忆效果低。所以课后他们的作业主要是巩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这样,我们班的语文作业每天是有三个层次的作业,我每天把作业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选择,同学们很乐意自己能自主选择作业,所以每天的家庭作业效果很好,很少有拖拉作业的现象。
二、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1、结对子,一帮一
         把不同组同学座位排在一起,学习时A组同学可以帮B组同学和C 组同学,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背诵课文时,C 组同学背诵课文效率低,就让A组同学带着一起背诵,在一起背诵过程中分享背诵方法。这样C 组同学会比独立背诵课文效果好,可提高30%左右。再如记课堂笔记时,因为C 组同学知识储备少,有时难免提取困难,记笔记常常会遇到困难,这时候他可以看看A组同学(也就是同桌)的笔记,帮自己提高记录的速度。在课堂讨论中, A组同学纪律性强,思维容易固定,C 组同学约束自己的能力差但思维活跃,A组同学和C 组同学一起讨论,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写作业时,因为C 组同学的学习动力不强,作业写完成没有检查的习惯,A组同学也可以辅导C 组同学,并督促其检查作业。这样,A组同学在帮助C 组同学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C 组同学在A组同学的帮助下提高了成绩,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加了自信,更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2、鼓励缺乏自信的同学
        作为老师要时常关注学生的情绪,良好的情绪才是学习的推动力,自信也是推动学习的不可缺的动力。我班的C 组同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和同学处的也不融洽。我深入观察发现他们因成绩差,而缺乏自信,课堂上他们不是怀着相信和喜悦来和老师对话,而是怕老师批评,不得不听的状态。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很累,身心疲惫,毫无快乐可言,学习效率自然低下。这种情况,我是从以下三方面做的:
          (1)目光鼓励
我在上课时有意无意用鼓励和欣赏的目光和他们交流。开始他们还躲避我的目光,慢慢的他们也迎着我的目光回应我了,在一次次目光的交流中,孩子们连上课回答问题时,都小胸脯挺得直直的,声音也响亮了,目光里开始透着自信,脸上漾起了笑容。
          (2)抚摸鼓励
        课堂上我会适时的去抚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喜欢你的,欣赏你的。一次,我刚下课,我班李晓涵跑到我面前,望着我说“老师,我想抱抱您!”我心头一热,随机张开双臂拥抱着她,轻拍着她的后背。李晓涵的父母离异,她跟爸爸一起生活,妈妈很少来看看她,她很渴望得到母亲的拥抱。我抱完她后,对她说“晓涵,你随时可以来拥抱老师,想妈妈了就来找老师,好吗?”她听后开心地点点头,一蹦一跳地走了。
          (3)谈心鼓励
        课后我会找他们谈心,帮他们解决与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不愉快。成为他们倾 诉的对象。现在我班的孩子谁有烦恼都来找我。“老师,我妈妈昨天晚上给我打电话了!”“老师,我想我妈妈了,但打电话又不知道说怎么?”“老师,班里的同学说我‘小气'。”“老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经常对我说的话,我呢,照单全收,一一支招,直到他们满意的笑了。这样逐渐帮助这些同学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上课变得轻松了,下课和同学相处愉快了,脸上笑容就多了,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3、鼓励有畏惧困难情绪的同学
        班里还有一些同学性格不坚强,缺乏毅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
        我尝试的方法是:让这样的孩子和坚强的孩子一起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让他们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让他们对这种感受形成期待,再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跳一跳都能摘到的桃子”的任务,来锻炼他们的毅力,如此几次,他们都比以前坚强了,不再畏惧困难了。张寒利是一个性格不坚强,做事不能坚持的女孩,学习状态一直是时好时坏。我就让语文学习委员与她结对帮扶,让她做学习委员的小助手,每天负责在黑板上抄古诗。自从接到任务张寒利每天都早早的来到学校,认真的在黑板上书写着古诗,偶尔忘了也会很内疚的立刻补上。后来我又让张寒利协助学习委员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她很认真也很负责。一学期下来张寒利已从C 组同学成功转变为B组同学。学习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通过从课堂教学方面的分层指导和性格的分类培养,来因材施教的发展每个孩子的能力,每个孩子在这个集体里都能各尽所能的去发展,集体的氛围也融洽了,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心理相容,团结一致。这样良好的班风有反过来滋润着,哺育着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孩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旭辉. 浅析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策略[J]. 教师, 2015(8).
[2]周亚萍.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开展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8):152-152.
[3]曾彩芹.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策略[J]. 语文天地, 2015, 000(001):50-50.
[4]关注差异,分层发展——浅谈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J]. 读书文摘(中), 2019, 000(006):0191-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