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柏阳分校 北京市朝阳区 100121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以往对小学科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智力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还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启蒙阶段,通过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分析不难发现学生是好动,好玩的,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是比较强烈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其进行知行意情多方面的引导。在课堂教学的创设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 实践与研究 情境导入
【正文】
一、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学特点
从调查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中发现,部分教师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学不够重视,只是在被动的完成教学计划,甚至是很少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有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只要认真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就可以,其实,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体现。小学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探究性学习的体现。
因此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机会,通过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解决真实情景的问题。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造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学习环境,打造适合教学的课堂情境是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形象、具体。[[[] 崔红霞. 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 名师在线,2019(07):8-9.
]]
二、在科学课程中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智力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还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启蒙阶段,通过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分析不难发现学生是好动,好玩的,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是比较强烈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知行意情多方面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发现、观察学生的差异性。只有真正的了解了他们的心态,掌握学生的动态,才能够因材施教,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的需要。学生的差异性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三、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开展适合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的,只有是适合学生的才是能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实践性。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课例,那么如何将这些具有典型性和趣味性的课例运用到探究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以《给蜗牛建个家》一课为例,本人先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房子,调查结果有64%的学生是基于人类生活环境给蜗牛建家,有36%的学生是基于自然环境给蜗牛建家。通过对问卷的调查及分析发现学生已经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自然就会产生饲养蜗牛的方法。那么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由于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还不能够清晰地去分析出蜗牛与人类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我采用了项目驱动学习的方式,将蜗牛的生存环境为内容化为了一个学习项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推动项目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驱动学生逐步认识蜗牛生活的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体现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白饲养蜗牛、给蜗牛建家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而应该是与动脑相结合,通过一思考一边动手一边找证据一边验证的过程,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提升科学核心素养的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在课程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的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要与课标要紧密相连。
四、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导入是我们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很多教师都费劲心思想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但是达到的效果却往往大失所望,纠结原因其实还是我们对于情境导入的理解还是有些偏差。所以我们在选择情境导入时不能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要多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课堂情境导入的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能让学生去真正的动手探究,找出矛盾。
课例:《磁铁能吸引什么》
师:首先请同学们认真看一段视频(播放关于磁铁吸螺丝的视频)
生1:哇,好厉害。
生2:这个我知道是什么,是磁铁。(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前测,所以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一个很好地把握,答案很快就出来了,对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就减少了)
换一种方式呢: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通过磁铁钓小铁别针),比一比看谁“钓”的鱼最多。
生:好。(通过游戏小比赛的形式会使学生更有兴趣)
师:那么你们掉了这么多的这种小鱼(小铁别针),那么老师手中还有这么多不同的小鱼(小木条,橡皮,纸等)你们都能把他们钓上来吗?
生1:能
生2:不能
师:那你们就去试一试吧?(通过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小学生的年龄段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能够驱动学生的内驱力去真正的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有时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