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思考与改进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庞旭星
[导读] 教学设计核心是要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服务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庞旭星
        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102311
        摘要:教学设计核心是要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服务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的理论知识及个案现状反思,从提升教学动力、注重学习过程、掌握学情和学习内在因素三方面提出改进方向
        关键词:学习过程 学习条件 改进
        
        教学设计核心是要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服务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学习过程
        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能给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支撑。一般来说,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上课、课后作业、复习和考试。课前预习注重预习方法,学生应带着问题预习或者在预习之后能提出问题;上课时应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新知识入脑入心,并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动起来;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反馈,要明确是否存在知识漏洞,注重完成的正确率;最后要及时复习和巩固。
        (二)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缺乏预习方法;课堂中对自己的学习不能很好地监控,常常被动学习;课后作业有时欠缺思考,不能很好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技能;不及时复习,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没有关注学习过程,教师基本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更没有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上课只存在对课堂的主观感受,没有细致分析教学、分析学生,一部分学生被动参与课堂,只知记笔记,不动脑思考;课后作业缺乏反馈,不了解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和解题思路;复习和考试虽然存在,但是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总而言之,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不力。
        二、学生的学习条件
        (二)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分为学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主观因素主要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客观因素主要为家庭影响、学校环境、班级氛围及教师等因素。

从相关的数据看,客观因素中虽然家庭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总体而言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而教师是可以通过努力、业务提升、找准方法等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
        外在的客观条件最终要通过学生的主观因素起作用,学生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基础、学习策略、学习效能、元认知、学习意志、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方面,每个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力如何还需结合个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而言,知识基础、学习策略和学习效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较大。知识基础,上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学习策略,初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理性思维不成熟,对自己的学习不能进行很好地监测,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和思路引领。学习效能,学生对自我学习的信心,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评估,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学习条件存在的问题
        反思教学,一些教师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缺乏前测,有时仅凭教学经验教学,不了解学情,就没有针对性教学;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三是缺乏对学生学习效能的影响,尤其是后进生,有时会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同等对待。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有一部分教师把原因归结为学生自身的因素,一部分教师把原因归结为家庭环境的现象,如果这种思想主导教学观念,势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改进
        (一)提升教学动力,为有效教学而教
        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要经历“破茧成蝶”的过程,要在困难和痛苦的经历中找到影响自己教学实效的原因。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动力,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服务。教师通过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反思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呼应,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坚定信念,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省略,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过程。首先布置预习任务,指导预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在预习过后找出自己感兴趣或者疑惑的问题,提高课堂的针对性;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监测,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后作业做好正确率分析,准备错题本,帮助学生找准原因并进行及时订正,分析是知识点方面的原因,还是情感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及时复习,温故知新。总之,学习过程一定要落实各个环节,要有规范有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指导。
        (三)掌握学情,关注学习内在因素
        做好前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好学生情况,促进学习新知识的可能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避免简单粗暴教学、被动机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一是对课堂回答进行即时评价,多运用激励评价语;二是及时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即时反馈,让学生有获得感,给与肯定和鼓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