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陈杰
[导读] 生本教育理念提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陈杰
        广东省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511300  
        【内容摘要】
        生本教育理念提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实施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就是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提倡寓乐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和作品展示,让学生学有所成,有所发展,享受美术终身学习的乐趣。
        【关 键 词】
        生本教育   有效教学   激发兴趣   彰显个性   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一书,全面地诠释了生本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本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深层的意义就是教育要以生命为本。
        有效教学就是教学有效率,有效果,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笔者认为,实现有效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和生命。教学的最大有效性就是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学有所成,有所发展。以下是以笔者校为例,结合自身实际,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高中美术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观点虽显稚嫩,期望以此抛砖引玉,达求共识。
        一、教学理念确立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教学,理念先行,教学理念是引领教学的指明灯,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理念的确立必须符合“实、准、明、致”。也就要我们尽快的熟悉课程、熟悉学生、熟悉资源,为此,笔者通过各项教学调查,掌握教学情况,为确立教学切实有效的教学理念奠基。
        (一)调查

        
        (二)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成熟的学习兴趣,从“我喜欢的学习模块”看,学生所选的学习内容比较集中在一些模块上,清晰告诉我们的老师,他们想学什么,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促使教师在自身专业技能上要有一个科学发展规划,投其所好。
        2.在学科任务和考试压力的前提下,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在高中里开设美术课的必要性,对自身的作用也是充分肯定的。但认为“可有可无”也有一定的比例,说明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还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这点值得思考。
        3.美术学习机会不多,学生还是想多接触美术领域的学习的,他们很依赖老师的教,老师的主导“师本”地位还是根深蒂固,同时也认为课堂教学对专业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愿意与老师交流的同学也有一定的人数,这些说明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需作深入的改革和研究。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引课堂教学
        有好的理念才有正确的行动,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和学习,笔者感受到了以前陈旧教学模式下的“无知”,自身的劳累和学生的无奈,促使笔者要“痛改前非”。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课程为本,结合美术学科本位,结合实际,确立了“扬教师所长,教学生想学,寓教于乐,寓学怡情”的教学理念。
        秉承“扬教师所长,教学生想学,寓教于乐,寓学怡情”的教学理念就是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以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美术学科本身作为艺术教育的气质,在教学过程师生应该是在快乐、怡情的氛围中度过的。一直来笔者都信守着的最大的愿望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为贯彻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好教材,细化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确立新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课堂上注重渗透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人文,美术与科学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教育的艺术气质和魅力。
        还有,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学科,是人与生具有的素质,教学要考虑全体学生,不能成为个别“贵族”的标榜。坚持走“立足课堂、注重实践、全员参与、彰显个性”的课堂教学方略。主要是考虑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实际,尽可能把教学的任务消化在课堂,不要让学生认为美术课是另一种负担,形成压力,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如果学生愿意上美术课了,那是是非常美妙的乐章。
        二、课程设置和管理的有效性
        1.坚持新课程教学实施的指导。
        新课程提出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设置了必修模块、选择性必修模块共7个模块,选修模块的学习内容。这一点,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我们结合教师专业化方向和学生选报方向,开设了《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工艺》、《设计》等模块的教学,教学成果涉及了绘画、工艺、书法、设计、雕塑、摄影等模块内容。
        2.坚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美术涉及范畴是全方面的,美术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美术学习需要更多的关注生活,关注身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材课程实施并不矛盾,注重校本课程,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能立足本土,通过学习,了解身边的文化,拓展视野,才会摄取更多的美术元素,感受艺术之大。笔者一直坚持把模块教学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有效开展美术教学。其中《设计》模块开设了《平面构成——点线面的魅力》、《书法》模块开设了《书法·书写·规范》、《绘画》模块开设了《专业绘画》等校本课程的学习。
        3.坚持“跨系列、综模块”的实施策略。
        由于条件限制,我们还不能按要求开足、开齐所有模块学习。但也要考虑学生兴趣需求,全面考虑学生,我们奉行“只要学生想学、老师又懂的都教”的宗旨。笔者就《美术鉴赏》为基石,通过挖掘兴趣点,延伸教学的办法,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注入“跨系列、综模块”的实施策略,把《美术鉴赏》里工艺、设计、摄影内容等元素、延伸到实践操作中,通过作业成果评价形式,发挥学生专业特长,教学实际全面开花,学生容易得到满足,教学成果全面丰收。
        4.坚持“分组不分班、分模块不分系列”的课程管理。
        课程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尽量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了解学生,让学生服务学生。具体模式:教师——科代表——小组长——组员,一般把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小组名称按模块名称称呼,比如绘画组、工艺组……等。每组一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管理,包括考勤、作业收发等,直接对科代表负责,科代表直接对老师负责,加强合作的同时,又细化管理,在竞争中产生合作,得到进步和提高。
        5.教研科研兴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培训是根本。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最根本是学习和吸收新的理念。除了参加必要的课程学习外,我们要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为教学补充知识,为自己“充电”,包括网络、培训、听课、交流、展示、科研等途径。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三级教研”模式,更注重的是积极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及时教学调查反馈。近年来,我们立足校本,坚持集体备课,坚持“推门听课”,坚持“帮扶提高”策略,坚持“示范课”的观摩,坚持“教学札记和反思”的撰写,坚持“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的机制。随时掌握教学的发展和效果,更好的开展有效教学。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1.转变角色,换位思考,开阔舞台,拓展课堂。
        课程是好的剧本,课堂是演绎的舞台。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因为教材如同一个剧本,好的剧本要有赖教师的“导”和“引”,但最终是依靠学生去“演”。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课堂就是学生演绎剧本的舞台,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为演员多一些换位思考,考虑多一些细节,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搭建和营造“宽敞、自由”的平台去发挥和表演。比如在《意象艺术》一课中,太多的语言也难去表述其中概念,也没有必要去“解释”,因为学生想要的不是这些,美术给予他们的应该是快乐和愉悦的,所以我一开始就用一些名作去熏陶学生,传递何为“意象”,主要的时间是他们做“我学大师”、“我更大师”的实践,全班两组人,两组动作,用作品去对话和交流,从中感受美术课堂的带来的活力。
        其次,课堂杜绝专家型教师和观众式学生。课堂强调教师只是导演,有必要时才说,不是专家,都由老师说了算,满堂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演绎的主角是学生,学生不要成为观众或听众,是会“演戏”的优秀演员。尤其是在美术欣赏课时,教师要切忌走进专家讲授型的“胡同”,其实学生更想说;在实践性强的技能课时,学生更想做,让他们多动手,从中体会专业技术的奥妙,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和“天才”是“教”不出来的。


        2.提倡问题驱动、任务导向的课堂。
        学生对美术认识和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所谓的“悟性”了。所以课堂上传授知识不要太多的“一刀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讨,去实践。只有学生本人认为有问题才有必要去学,才好教。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做到让学生有所听,有所看,有所想,有话说,有事干。不管在任何系列或模块教学中,笔者都是根据课题内容,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思考课题,提出问题,老师或同学回答问题;通过作品欣赏等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和创造,在实践中总结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绘画模块的专业写生课,由学生去思考自己在绘画中会遇到的“瓶颈”有多少,用“量化”的形式去归纳,一张作业下来自己又能解决多少,别人或老师又能帮多少,要用几张作业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身解决“困难”,在压力下,学生的信心更足。课堂是学生的,课程是学生的,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也就没必要教了。
        3.营造主题和情境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美术学科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氛围,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参与回答,参与讨论,参与实践,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积极互动情形多了,被动听讲的局面少了,“默默无闻”听课的人数少了,危襟端坐的气息淡了。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对话,学生是教师强有力的质疑者和反抗者。
        四、教学评价与展示的有效性
        新课程高中美术的评价前提是要依据课标提出的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包括要求学校(学科组)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三个学期(54个学时)三个模块三个作业;艺术技能测试,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或统一)集中安排实行集中测试或随堂测试;必修课程测试,做到整合教材,归纳知识,一课一题,一单元一测,模拟测试,以测代练(有条件)实行计算机测试。
        1.开展“开放式、互动式”课堂评价机制。
        高中美术课还很难从数据上去评价学生,笔者坚定从课堂要反馈,把评价留在课堂,从课堂要成效的做法。可以通过竞技、对对碰、集体量分,小组互评等“开放式、互动式”的模式去评价学生,这样既可以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也可发挥个体,让表现突出的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2.讲求适时、及时的成果展览式评价和褒扬。
        从表4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还是很乐意参与美术实践活动,也在意自身作品的成效,期望得到认同,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及时利用各种有效的展示方式,适时、及时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展示、橱窗展览、走廊布置、画册汇编等形式,让学生的作品辐射校园每一个角落,让美术处处在“说话”。
        3.让学生学有所成,有所发展。
        学有所成,有所发展是学生学习最根本的目标和愿望。美术教学也不例外,衡量美术教学收获的基本标准无非就是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的好名次,高考获得好成绩了,这是不可逃避的现实,也是促进美术教学的最大有效性。两方面都发展了,整个教学质量就可提升,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是不可估量的,策略不是固守不变的,但笔者始终坚信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实施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出路,全情演绎新课程,诠释美术教育。应该说,是生本教育,激扬了课堂的生命,焕发了课程的青春,散发了艺术的魅力,真正实现高中美术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郭思乐  《生本教育之路》  香港  伟达教育出版社
        3、《解读〈教育走向生本〉》——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初级课程大纲
        4、《生本,我们金色的理想》   生本教育体系实验课题组
        5、《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策略分析》   网络摘录    200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