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挺
福建省武夷山二中 354300
摘要: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能够轻松地把浩瀚无垠的茶文化文字资料,茶艺视频,茶园图片,茶山地理信息等等,变成茶文化智慧课堂的构建元素。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课堂,互联网+,茶文化,武夷岩茶
在课外兴趣活动,以及乡土文化课中,茶文化顺应潮流,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爱。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茶文化课堂,对实现茶文化资料数据化、茶文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促进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个性化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茶文化资料是繁杂的。对繁杂的茶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和循证,以及归纳,即茶文化资料的数据化,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劳动量巨大的工作。如果能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那么,浩瀚无垠的茶文化文字资料,茶艺视频,茶园图片,茶山地理信息,茶园土壤成分和PH值数据,茶园气候数据,茶园生态环境数据,茶叶种植和品种选育数据,茶叶化学成分的测定数据,茶叶感官审评和理化审评数据,各类茶叶产量和营销数据,原产地数据,茶叶制作工艺数据,茶叶食品安全监测,茶叶包装和流通溯源等等,都可以集成为茶文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其次,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进行茶文化资源的推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以武夷岩茶的茶文化智慧课堂构建为例:
〖资料分析〗
武夷岩茶:是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1]
在构建武夷岩茶的茶文化课中,要自始至终贯穿着三个概念:武夷岩茶的山场特征;武夷岩茶的品种特征;武夷岩茶的工艺特征。
一、武夷岩茶的山场特征。
1、武夷岩茶的产区:
①名岩产区,即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地理坐标信息为:东经117°24′12″—118°02′50″,北纬27°32′36″—27°55′15″;核心产区内面积约70平方公里,南面以南源岭至星村公路为界线,西面以高苏坂至星村公路为界,北面以黄柏溪为界,东面以崇阳溪为界线。
②丹岩产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内除名岩产区的其他区域。[1]
2、产区的气候特征。
武夷岩茶产区的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间,气候温暖,冬暖夏凉,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800 mm左右;日照较短,无风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
3、产区的土壤特征。
武夷岩茶大部分茶园的土壤为红沙岩及页岩,火山砾石,土壤腐植层较厚,有机物含量较高,土壤PH值在4到6之间。
4、产区的生态与植被。
武夷岩茶产区以旅游,茶业,竹业为主。没有现代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属绿水青山,养生级别。目之所及,植被丰茂,山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杉、松、竹、芒箕骨、蕨类。
茶树喜欢温暖、潮湿、荫蔽的生长环境,尤其喜欢漫射光、烂石砾壤的土壤条件。陆羽在《茶经》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岩茶核心产区的各项生态条件,足以孕育生长出名冠天下的武夷奇茗。
二、武夷岩茶的品种特征。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一方物产。
武夷山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优美的自然环境,勤劳的武夷山人民,培育出包括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北斗、半天腰、肉桂、水仙、矮脚乌龙、武夷菜茶等茶树品种。
大红袍:武夷山传统名丛之首。制乌龙茶,条索紧结,乌黑润泽,香气馥郁,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岩韵明显,是武夷岩茶之珍品。
铁罗汉:武夷山传统名丛,制乌龙茶,条索紧结,香气似桂兰,芬芳浓郁,滋味醇厚,岩韵明显。
水金龟:武夷山传统名丛,制乌龙茶,香气清幽,似腊梅香,滋味鲜爽醇厚,岩韵明显。
白鸡冠:武夷山传统名丛,制乌龙茶,叶色嫩黄,香型独特,似中药香,岩韵明显。
水仙:制乌龙茶,条索紧结粗壮,香气悠远,如兰似花,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明显。
肉桂:制乌龙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岩韵明显。
梅占:制乌龙茶,条索紧结,香气悠远似梅花,滋味甘爽,岩韵明显。
三、武夷岩茶的工艺特征。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独特的制作工艺。
2006年,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家收录进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唯一的一项茶叶制作工艺。
具体制作流程:
1、初制工艺
(1)采青:原料要求不同,采摘标准方法亦不同。
武夷岩茶需要开面采,开叶面分为三种:小开面(茶芽刚展开成叶,芽叶约为第二叶的30%-40%),半开面(芽叶较展开,芽叶约为第二叶的50%-70%),大开面(芽叶展开,几乎与第二叶大小相等)。采摘过嫩,鲜叶内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而包含芳香物质醚的浸出物的含量则低,成品茶香气偏低,味较苦涩。相反,采摘太老,成品茶则味淡香粗。采青过程中要注意的相关问题:①茶园管理;②采摘时间;③采摘标准;④储运条件。
(2)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萎凋中变化最重要的是水份的减少,水分减少的同时,鲜叶内部会发生理化变化。由于是短时间失水(10—15%),鲜叶组织细胞尚未完全丧失活性,鲜叶内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解,小分子物质增多,例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萎凋原则是“宁轻勿过”,才能有利于恢复一部分弹性,俗称“还阳”,除日光外还有加温萎凋等方法。 [2]
(3)做青:是岩茶制作过程中的特有工序,是形成其“三红七绿”,绿叶红镶边独特风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环节。做青过程是以多酚类化合物有控制的氧化为主,兼有萎凋散水和破坏叶缘细胞过程,在“散水”、“退青”、“走水”、恢复弹性的过程中,时而摇动,时而静置,动静交替。需摇动发势促进变化,又要静置散热以便抑制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8—10小时)内,有控制地完成各种变化。做青没有完全相同刻板式的做法,青变则方法变,气候变则方法变等等。,在“看青做青”前提下适当调节。 [2]
(4)炒青;岩茶炒青除了钝化鲜叶内酶的活性,更重要的是把萎凋做青过程已形成的品质相对地固定起来,并起纯化香气的作用。炒青必须在高温[220℃—280℃]中短时间内完成,以保持适量的水份。
(5)揉捻:炒青后,要趁热揉捻,采用热揉重揉,逐步加圧的原则,使成品茶的条索呈紧结的乌龙状态。
(6)烘干:固定品质,揉捻后茶汁外溢,需要即进行干燥,否则鞣质会继续氧化,对茶叶品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及时烘干还能紧结条索,进一步固定茶叶中的香气。
2、精制工艺
(7)初拣:毛茶初制结束后,拣去毛茶中的茶梗和黄片。
(8)复拣:毛茶经初拣,分筛、风选后,各筛号茶要分开单独拣剔。根据茶叶品种,质量等级,销售的要求并对照武夷岩茶国家标准中的外形要求,控制复拣的轻重的程度和净度,成品茶叶中不允许有非茶类夹杂物,以保证成品茶的外形达到国家标准,满足销售要求。
(9)分筛:根据茶筛网间孔隙的大小确定筛号,将茶叶筛分成若干个号,如:4号筛底,5号筛面的茶叶称为5号茶,依此类推。
(10)风选:利用风力分离茶叶的完整叶、段叶和碎末并除去非茶类夹杂物。
(11)匀堆:为了保证品质一致,往往需要将成品茶匀堆,根据成品茶质量的标准,选配出符合规格的茶坯,按配方比例进行匀堆,匀堆后的成品茶的质量一致。
(12)烘焙:烘焙对岩茶有提高香气,使滋味醇厚的作用。武夷岩茶的烘焙技术,为武夷岩茶所独有,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韵味——“岩韵”的关键工艺。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生长环境,传统神秘的制作工艺和品种选育,形成了武夷岩茶独特的韵味——岩韵。武夷岩茶的岩韵,主要有三种描述:①岩骨花香。②活,甘,清,香。③味甘泽而气馥郁,去绿茶之苦,无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影响岩韵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气候、生态、品种、种植、制作工艺、品饮方式、文化背景等。品饮武夷岩茶,首重岩韵。
从茶的角度来说,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完整性,是茶叶制作史上的里程碑。“水要走透,青要做熟,火要焙透”的要求让武夷岩茶具备了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其香气馥郁;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味浓醇厚,鲜滑回甘,令人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的韵味,就是神秘的岩韵。
〖学情设计〗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茶文化知识常常停留在一些生活中的实践,如日常饮茶,知道茶有好几种类别,容易吸附异味,应该密闭保存等,往往缺乏归纳整理,更少循证探究了。所以在茶文化智慧课堂的构建中应注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如视频与图片,数据统计分析等,引导学生学习,以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为主,教师为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及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解释实例现象,进而达到了解茶文化的目的。
〖设计理念〗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无酒精饮品。本智慧课堂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本智慧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多种茶叶冲泡方法的实操,并进行比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实践与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以互联网+,大数据,数据统计分析,启发、诱导、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践来探讨茶文化,让学生可以通过实操和思考掌握茶文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茶文化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如:通过适量的饮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武夷岩茶的山场特征。
(2)武夷岩茶的品种特征。
(3)武夷岩茶的工艺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操,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茶文化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其中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茶可造福人类,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学会用科学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了解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利用规律,可以造福人类;
〖教学重点〗 武夷岩茶的审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操等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疑点〗 不同品种茶叶内含物是组成不同,还是比例不同?
〖教法分析〗 1、互联网+; 2、新一代信息技术教学法。
〖实操准备〗
多媒体课件、随手泡、茶盘、审评杯、茶漏、茶杯、茶镊、火柴、公道杯。
〖教学过程〗
(导入)茶园视频,不同茶叶品种的茶树图片,茶艺表演视频,教学用的茶叶的资料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送。
(设疑)同一个品种的茶叶青叶,能否做出不同类型的成品茶,比如用同一种茶叶的青叶,一部分做成白茶,一部分做成青茶。
(回顾)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见过的茶叶种类,归纳武夷岩茶的定义。
(归纳)武夷岩茶的三大特征。
(过渡)茶造福于人类,要想充分利用茶,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我们就要研究茶叶的品质特征。
〖学生实操:武夷岩茶的冲泡〗
(新型平板显示)俗话说,水乃茶之母。茶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水,所以水的品质对茶有很大影响。
水中的氯、铁、镁、钙等离子能影响茶汤的滋味和色泽,常常会使茶汤发生混浊,形成乳浊液。例如,当茶汤中的铁离子含量>5ppm时,茶汤会显黑色,并且茶汤的滋味也会带苦涩;而氯离子含量偏高时,茶汤会有腐臭味。另外,茶叶中的鞣质也会与多种金属离子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并形成颜色不同的茶汤。
因此,冲泡品质好的茶,建议用pH值在7附近,接近中性的水,铁离子含量最好要小于2ppm,水中不溶于水的物质含量最好小于3ppm,这样,茶汤的色泽就会清澈明亮,茶汤的滋味就会甘爽清新。
武夷岩茶的泡饮方法:
(1)选水:矿泉水;
(2)择器:陶瓷茶具或紫砂茶具;
(3)投茶量:茶水之间比例以1比22为宜,即(5克~15克)的茶比110毫升的水。
(4)水温:用沸水冲泡。
(5)浸泡时间:第一冲以5—20秒为宜,之后每冲的浸泡时间延长5—10秒。
〖学生实操:武夷岩茶的审评〗
(新型平板显示)
①外形:看干茶的条索形状 、色泽、净度和整碎程度。
②香气:审评茶汤香气的类型、香气的浓度、香气的纯度、香气的持久性。
③汤色:看茶汤的颜色、色度、明暗的程度和清浊的程度等。
④滋味:审评茶汤滋味的浓淡、滋味的厚薄、滋味的醇涩、滋味的纯异和鲜钝等。
⑤叶底:审评其叶底的嫩度、叶底的色泽、叶底的明暗度以及匀整度。
参考文献:
[1]高清火、叶华生、姚月明、王顺明、修明、陈树明、梁东、周银茂、叶勇、张雯等.
武夷岩茶 国家标准(GB/T18745-2006)
[2]黄锦枝、黄集斌、吴越.武夷月明——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