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7期   作者:夏 洋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实现“整本书阅读”任务群
        夏 洋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实现“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现阶段,教师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方向模糊、过程模糊、成果零散等问题,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成为当下语文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整本书阅读方法出发,以实际教学工作为依据,探寻教师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这一行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导读;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
         一 引言
        1941年,叶圣陶先生将“把整本书作主题,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观点带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当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实现“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现阶段,教师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方向模糊、过程模糊、成果零散等问题,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朱永新先生倡导“共读”,即通过共同阅读,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从而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
        本文试从整本书阅读方法出发,以实际教学工作为依据,探寻教师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这一行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具体做法。
         二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我们认为“整本书阅读”指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对整个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并在探索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自己独特的阅读经验,其中包括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
         三 导读的意义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不可忽视的任务是引导,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从阅读之处的对象开始介入,渗透在阅读的全过程,并将此项工作顺势延展进阅读生成中。只有恰如其分的引导,才能让整本书阅读由随性变为理性,由无效转为高效。
         四 导读的做法
        (一) 引导学生挑选合适的阅读对象
        整本书阅读最根本的是保证阅读,合适的阅读对象才能保质量、强效果。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阅读习惯及阅读方法的养成过于被动,从而厌读怕读。在他们眼里,课外阅读是可有可无的,是枯燥乏味的,结果更是无效的。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限定一定的阅读篇目,引导学生接触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文本,便能有效提高阅读质量。对此,我校高二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深有体会,在开始阅读之前,身为教师的我针对我校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从实际问题入手,始终把学生阅读效果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此来战胜过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从之前为他们准备的几部作品中,将《连城诀》确定为阅读对象。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自己多次阅读小说《连城诀》,将其中的重点章节反复细读,并结合自身对金庸及其作品的认识理解,准备了专题课《踏入江湖——金庸及其主要作品介绍》,为一直被阅读所困扰的学生开拓了新的视界。

同时,在挑选阅读对象时,也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对于之前很少接触阅读,甚至没有进行过自主阅读的学生来说,金庸武侠小说作为通俗小说,拥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在长时间的传播过程中,吸引了大批读者,同时阅读时门槛不高,不需要具备过高的阅读技能。因此,可以作为“初读者”的阅读对象。
(二)引导学生拥有高效的阅读过程
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现有阅读基础上去织补、更新与提升。秉承“实用、可行、有效、自主”的教学理念,以可操作为教学策略,以教师介入为教学手段,力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且可持续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习惯息息相关,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在阅读过程中依托新媒介为学生打造新型阅读模式,紧抓时代脉搏,使用绝大多数学生易于接受的移动媒介,来展开阅读。整本书阅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兴趣的提升拉紧了学生与阅读之间的共同纽带,不论是出于对形式的好奇,还是对新型阅读方式的期待,学生在进行非传统纸媒阅读之前,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学生阅读之初最大的痛点——不愿意读,得到了有效治愈,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得以薪火蔓延。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提倡用这样的一种方法:首先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用的那一页给折角。然后是重读,整本书都读完之后,把折角的地方再细细地重读一边,如果还是觉得有用的话,把折角页的另外一边也折一个角。最后是标记,把折起两个角的地方,再重读一边,如果第三次阅读还是觉得欣喜若狂,就做好标记,以便今后查看。
        在布置阅读任务之前,我告诉学生不要太过于苛求自己,不要有过于沉重的心理负担,越读越没劲,越读越不开心,这样是读不好,甚至是读不完一本书的。同时,把自己的精力专注于读书时刻,这对于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并不建议学生一天阅读10个小时,疲劳战不利于提升阅读的深度。也不建议学生快速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哪怕慢一些,也不要扫一眼过去了,转眼什么都不记得,所以我推荐深度的沉浸式的阅读。
        (三) 引导学生延展优质的阅读成果
        阅读生成作为整本书阅读中重要环节,担负着检验阅读成果,反馈相关数据的重要使命,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此环节,如:手抄报、音视频资料、PPT等。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有教师自行完成的部分,如:阅读材料的确定与提供、监管平台的建立与管理、课件等多媒体材料的准备与整理。也有需要指导学生完成的部分,在作品提交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尤其是涉及音视频剪辑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方法。
        例如在绘制手抄报《我眼里的金庸》时,某位学生提出制作系列海报的构想,在肯定之余,我提出绘制系列海报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巨大。不适宜在短时间内完成,最终敲定以单幅海报进行展示。同时,我也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辅助作用再次被放大,往往需要教师给出明确的内容、形式,甚至是制作过程也会亲自参加。这一行为,会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其思想认知的体现也会大打折扣。教师在生成过程中,应该以指导为主,大胆放权,在平时就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在逐步提高巩固中,使学生能勇担重任,尽情尽致地运用多种媒体去展示自我的阅读成果。
         五 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整本书阅读”将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的重要目标。在新媒介的红利中,“整本书阅读”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我们把握住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使“读书”重现原本的光彩,让学生们爱读书、多读书,语文教育一定会有新气象,学生会更像读书人。
参考文献:
[1]《语文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