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杭州市兰苑幼儿园
摘要:小班新生分离焦虑期顺利过渡后,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困扰着广大师生和家长。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小班新生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活动各环节真正能做到独立自我服务的幼儿少之又少,这为孩子们在幼儿园愉快而顺利地生活、游戏产生了阻碍。如何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广大师生及家长朋友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此现实背景,笔者剖析了该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家园合作是前提”、“儿歌教学是途径”、“实践操作是关键”等三大有效策略。力求通过培养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来帮助小班新生愉快而顺利地在园生活和游戏并最终促其发展。
关键词:小班新生;自我服务
一、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弱的集中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午餐环节
小班新生在午餐环节中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具体表现在:大部分新生不会用勺子,没有掌握拿勺子的正确方法;缺乏独立用餐经验,时常打翻汤碗,餐后不会整理桌面及自身衣服上的饭粒;存在挑食现象,不愿独立用餐。
究其原因:家长对幼儿的溺爱和包办心态。久而久之于无形中剥夺幼儿独立自主进餐的机会。殊不知,培养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拿餐具、引导其在规定时间里独立用餐、餐后进行简单的桌面整理才是科学的教养方法。
(二)午睡环节
小班新生午睡环节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具体表现在:大部分幼儿不会脱衣裤,小部分幼儿愿意尝试独立脱衣裤,但是脱的过程中动作缓慢,遇到有纽扣的衣服或有拉链的衣服解开有困难。几乎所有的小班新生不会折叠衣裤。
究其原因:其一为家长包办心态;其二家长缺乏引导幼儿独立穿脱衣服、折叠衣裤的意识;其三小班幼儿手部肌肉发育尚未完善,穿脱衣裤时解纽扣、拉拉链等环节对于该年龄段的幼儿来讲确实具有一定挑战。
(三)盥洗环节
几乎所有小班新生不会用正确方法洗手,且玩水现象比较多。部分男孩不会用正确方法解小便,三分之二不会在大便后独立擦屁股。
究其原因:家长没有培养幼儿用七部洗手法洗手的意识和习惯。考虑穿着美观,家长为孩子购买牛仔裤、打底裤等比较紧的裤子,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主要由家长包办,久而久之,男孩不会用准确方法解小便。
二、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家园合作是前提
1. 专家讲座与班级家长会——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
小班新生九月入园的第二周,邀请专家来园对所有小班家长进行相关讲座,通过理论和经典案例的解说,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第三周由班主任组织家长进行家长会,会上再次强化。班主任和配班老师还可以根据开学以来三周对幼儿观察的情况进行反馈,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孩子离开家庭后自我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从而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迫切性。
2. 个别家访——促进父母和祖辈之间教养观念的统一。
实践中,祖辈的教养方式和父母有着非常大的分歧,这不仅导致家庭中矛盾的产生,而且对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产生阻碍。老师可入户,针对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家访,真实描述幼儿在园情况,对祖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角度进行沟通,从而帮助父母和祖辈形成一致的教养观念。让父母和祖辈对孩子放手,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自我服务的方法,而不是事事包办。
3. 多途径、多维度的有效沟通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方法。
日常生活中,老师可根据孩子每天情况进行多途径、多维度,有效及时的沟通和指导。沟通时切忌只向家长描述事发过程而对具体的跟进方法不加以指导,否则容易变成向家长告状。沟通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当面沟通、电话沟通、网上沟通。选择什么方法则可以根据每位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儿歌教学是途径
为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开展《以儿歌教学为途径,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以下策略颇为有效。
1. 教研团队为力量,精心汇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儿歌集》。(以下
简称《儿歌集》。)
基于小班新生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所在园小班教研组团队老师的力量,针对性地汇编了《儿歌集》。请组内文学功底较强的老师作为领头人,多次对教师指导用书中的相关儿歌进行筛选,同时结合组内教师原创和改编的儿歌,共同精心汇编了《儿歌集》。如:小班新生学习穿裤子,选择儿歌《穿裤歌》。 该儿歌集共12首,涉及小班新生学习穿衣、穿裤、穿袜、叠衣、叠裤、叠袜、独立进餐、洗脸等方面生活技能的引导。
2. 多途径为载体,有效落实儿歌教学。
寻找多种途径,有效落实《《儿歌集》中的儿歌教学是关键的一步。
(1)借用教研平台,指定《儿歌集》中的其中1-2首,以一学期为单位,请小班教研组内的老师进行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教研形式可以是“一课多研”,也可以是“同课异构”。
(2)借用日常教学,将《儿歌集》循序渐进地制定在每周教学计划中。
《儿歌集》中的儿歌除了在教学公开课中进行教学外,其他的儿歌建议以主题教学为背景,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
(3)借用多媒体技术,将《儿歌集》制作成配乐录音文件。
《儿歌集》的教学在以上两种途径开展的同时,可以发挥老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将《儿歌集》进行录音文件制作,所制作的录音文件再次应用于教学并在教学后随机播放,使儿歌教学得以有效延伸。亦可将文件应用于班级区域活动中,例如《语言区》提供录音机和相关材料,请幼儿边听边看,边学边玩。
(4)借用游戏功能,将所教儿歌进行有效巩固。
小班幼儿最喜欢游戏,情境性的游戏往往能牢牢吸引小班新生的眼球。在儿歌教学后,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们进行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儿歌进行巩固。
(三)实践操作是关键
1. 生活环节是平台,切实给予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机会。
在《儿歌集》教学落实的同时,幼儿自己操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环节引导幼儿边念边做。比如:引导幼儿正确为自己洗手,在幼儿进盥洗室前,教师用情景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听、念《洗手歌》,边念边引导幼儿做相关动作。随后分组请幼儿进盥洗室洗手。
2. 多方展示是舞台,切实强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待《儿歌集》中儿歌在教学中落实,幼儿基本掌握相关技能后,可创设多方展示的舞台,以便强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如:小班各平行班间,可开展主题为《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请孩子们在同伴和老师面前展示独立穿衣、叠裤的能力,活动结束后给予每位幼儿奖励。再如:“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亲子比赛,通过组织家长和孩子之间比赛穿衣服、叠衣服等游戏环节,帮助幼儿强化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三种教育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彼此间或有侧重、或交叉渗透、或同时,多形式灵活使用。它们对促进小班新生自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及为孩子们能更好地在幼儿园生活和游戏提供了保障。当然,除了这些教育策略外,还可以采用故事教学、亲子培养等策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焱·《学前教育原理》 ·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