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君兰、章俞雯、郑筱淞、钟丽佳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外国语分院,浙江 杭州)
摘要:我国的翻译业历史悠久,始于东汉汉桓帝建和二年,随着现代国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从事翻译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从事古文翻译的译者占比不大,其原因在于古诗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是华夏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神的体现,翻译古诗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难。语言学与翻译同属于文学的范畴翻译,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能对翻译起到指导作用,其中,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因此,本文以关联理论在《静夜思》中的应用为例并分析了不同译文中关联理论的应用,旨在研究如何将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应用于古诗翻译,探究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及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 文学;翻译;语言学;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静夜思》
1、前言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想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就少不了翻译。然而古代文体与现代的白话大相径庭,因此译者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但有时候所得的译文还不尽如人意。翻译不仅是传递文字信息,更传递了作者的深层思想和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诗歌不仅有文字意象难懂的特点,还有其特有的音律以及句式。那么如何将古诗准确翻译?如何让古诗译文被大众所理解?所属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在古诗翻译中广泛应用。本文以《静夜思》为代表,试图从关联理论中寻求答案。
2、关联理论简介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由法国学者Dan Sperber与英国学者Deirdre Wilson在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关联理论是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
当输入的内容需要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而是否需要加工处理取决于认知效果和处理信息时付出的努力。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理解话语时是根据不断变化的语境来处理新信息的。人在接受新信息前会先立一个假设,收到的新信息既可以确认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推翻否定原有的假设。假设的确认加强和推翻否定就是“语境效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认知效果”。
3、古诗翻译的难点—修辞与意象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数不胜数。修辞可以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也大大增加了译者翻译古诗的难度。古诗本身就是很难翻译的,非白话的体裁让很多译者的译文词不达意。
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会增加译者对诗意理解以及目标语选词的难度。修辞手法共有63种,古诗中最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和用典。对于修辞的翻译,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示其关联。如《古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亮比做白玉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知道诗中“白玉盘”的本质是在强调月亮的圆和明亮,借白玉盘来形容月亮。因此译者可以将这句诗中的“白玉盘”与月亮的共有特性“圆”和“亮”直接显示在译文中,以此减少读者为理解信息付出的努力,增强其关联。用典是文人墨客钟爱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个常用修辞不同,典故翻译的难度可以说是地狱级的。难度一,由于典故多为特定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典故所表达的意义、带来的启发都不相同,因此对于典故的翻译需要有更加精确的把握。难度二,典故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某一小部分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很难在历史远不如我国悠久的目标语国家找到相对的历史事件及词汇。因此,在翻译典故的时候需要用“另类”的方式来增强关联性:自行“创词”—用汉语拼音来代替目标语,如果拼音不能表达典故的含义,就需要加上注释。
我认为翻译可以归纳出三种策略。第一种,死译,是直译的一种,直接把汉语的字面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这种策略不提倡使用在古诗翻译中,因为该策略翻译出来的译文死板,无灵性、不生动,但是由于死译是翻译中最简单的一种策略,很多初学者的译文都是死译。第二种,灵活的直译,在第一种策略的基础上,打括号介绍地点、意义或文化背景等,或者用汉语拼音来代替目标语。第三种,意译。翻译时不追求字字相对,表达出相同意义就行。译意对于译者的要求较高,由于意译的翻译自由性大,译者的主观思想很容易影响译文的输出。翻译是将作者的思想文字由源语言转化为目标语,意译的基础是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因此意译的译文很容易变成表达译者的思想而非作者的思想,这样就会产生翻译中的一大严重错误—脱离原文。因此,译者在使用意译策略翻译时心里要有明确衡量标准,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尽可能的用作者的思想去构思翻译。然而在现实中,译者翻译古诗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只采用一个策略进行翻译,市面上大多优秀的译文,都是采用灵活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法方翻译的,这样能让译文更加出彩。
4、以《静夜思》为例的翻译
《静夜思》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虽然对我国读者来说《静夜思》通俗易懂,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在理解方面可能会出现偏差。如何跨越中外文化差异的鸿沟?翻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被看作是一种“以关联为准则,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目的,使译文尽可能向原文衔接的动态行为(赵彦春,2005,117-121)”。简单来说,翻译起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作用,译文需要被广泛读者接受;翻译的过程不能脱离原文,应以原文为基础,且要明确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静夜思》原文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大意是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原文赏析:
原文: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是一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作,且有着很美的意境。这首诗描写了古代月夜,作者独自在家中望着一轮明月的画面。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淡淡的月光如纱一样轻盈,如水一样清淡。你可以从诗中感觉到一种孤寂与凄美,这是所谓的意境美。在翻译理解过程中, 译者必须全面分析和理解语境这一 动态因素, 选择语境的过程与言语理解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译者要做的是力求在此过程中, 找到最佳关联度, 创造足够 而又合适的语境效果。(魏少敏,谈关联理论与翻译,河南教育学学报,2009.04)愈樾评此诗“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以浅矣。(瞿蜕园等,《湖楼笔谈》,1980)我们能从原诗中找到许多意象,如“明月”、“霜”、“故乡”;诗中还有许多具体动词,如“疑”、“举头”、“望”、“低头”、“思”等。我们通过此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心理活动,如此传神的描绘下,读者也仿佛进入了诗中代入了作者,沐浴在月光下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诗人没有用语句来阐明自己思乡之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意象和语境发现作者的浓烈之感。为了使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情”,我们要通过相应的英文中的意象和语境来传达给外国读者。
4.1、中国译者对《静夜思》的翻译
从古至今投身于翻译事业的人数不胜数,也成就了许多翻译大家。其中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对于唐诗中的经典《静夜思》,许渊冲先生也有他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以许先生的译文为例来代表国内最优的译文进行分析。
译文:
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O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Notes: Seeing a pool of moonlight, the poet is drowned in the pond of homesickness.
静夜思的本意是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许渊冲先生将题目以其本来的意思准确翻译为“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用词简单易懂,大大增加了关联性。诗中的第一句中的“床”字其实是颇有争议的,“床”有五种说法:一是指井台;二指井栏,在古代井栏又叫银床;三是"窗"的通假字;四取本义,是坐卧的器具;五指"胡床"也称"交床"、"交椅"、"绳床"。许渊冲先生取了“床”的本意,译为“bed”与诗意一致。值得一提的是,许渊冲先生翻译“疑是地上霜”构思巧妙,利用“疑”字所含的不确定语气,将诗句译为疑问句,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准确掌握“月光照在地上像霜又不是霜”这一重要信息。许先生的翻译生动形象,构思精巧又简洁明了。他在一二两句的译文中提供了关键信息“before bed”、“light”、“frost on the ground”,又给这些关键词添砖加瓦,加上了“my”、“a pool of”、“hoar”这些词修饰关键词,在原有背景下增加了输出信息,减少了读者理解时需付出的努力,增大了关联性。(“a pool of light”直译过来是一池的亮光,在此许渊冲先生把月光暗喻成水,即我们常说的月光如水,体现出月光的皎洁柔和,洒在床边如同缓缓流动的清水,整个画面有一种孤独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孤寂。根据关联理论, 话语的暗含, 如隐喻及言外之意, 要靠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侯春杰,《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比较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2)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月光的清淡凄美读出作者的孤寂。Hoar-frost意为白霜,但我们通读原文并没有直接出现这一“白”, 但通过首句中的“明月”我们可以关联出这月光应该是皎洁如霜的,hoar不同于white,hoar更带有灰白色的含义,我们知道月光洒在地面上的时候总会有斑驳的影子,而不单单是雪白,因此hoar-frost更有一种意境之美。 在后两句中,“looking up”和“bowing”语法结构相同,意义却相反。用分词开头,弱化了“举头”与“低头”的动作,目的是突出后句“思故乡”的情感,重申了此诗的重点—思念故乡。最后一句的“drown”与首句“a pool of”相应,都体现出了月光如水这一特点。只不过在后文中,作者的思想之情愈发浓烈,许渊冲先生使用了“drown”,我们不难发现此时作者的思念之心已经是汹涌澎湃。) 此外,在古诗的意象翻译上,许先生妙笔生花。《静夜思》的意象有“月”,指的是月亮。月亮在我国文化中经常作为感情的寄托物,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借月抒发伤感离别之情;“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中借月抒发对佳人的爱恋之情。而《静夜思》中的月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如何让读者明白“月”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呢?许渊冲先生在后两句的翻译中,把第三句翻译出的“moon”与第四句意译的“homesickness”对应,且在这两句译文的结构上互相对应,使读者能模糊地将“moon”和“homesickness”联系起来,最后再结合译文末尾Notes中的内容,读者可以完全明白“moon”所代表的意思。最后一句的翻译用的是意译的手法,与典型的意译不同,许渊冲先生在意译的基础上还加上了注释,使读者能更轻松、更快速的理解古诗的意象。由此可见许先生在翻译之前不仅在原文语境中正确理解了原文所表达的含义,并且选用了准确简洁的词汇进行了翻译,让译文与原文的关联性很强,利于读者的理解。
4.2、外国译者对《静夜思》的翻译
像国内英译汉的译者一样,国外也有许多译者尝试将中国文字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我们从众多外国译者翻译的《静夜思》中挑选了一篇,欲进行分析。译文如下: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W. J. B. Fletcher 译)
W. J. B. Fletcher 的译文关联性不强,给读者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甚至有些地方的翻译脱离了原文。首先W. J. B. Fletcher 将题目译为“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将重点放在了“月光”上,并没有涉及“思”的意思,而《静夜思》的题目原意更侧重于“思”,W. J. B. Fletcher?并没有将重点译出,Fletcher体现出的是月光照亮大地的画面。其中“shine”一词过于明亮,很难体现出原作者想表达出的一种凄凉孤单感。其次,是“疑似地上霜”的翻译。W. J. B. Fletcher 用了“thought”来表示不肯定,但是thought的不确定性太小了,而且读者很容易将译文中的意思理解为“晚上,我猜霜降落到了地上”,但是这一句诗的真正意思是“(月光找在地上)就好像是地上有霜”,“thought”无法体现作者的“疑”。“疑”在古诗中意思多为“好像,如同”。李白偏爱用“疑”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李白的另一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指明瀑布就好像一条银河垂落下来。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又有“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一句。因此译者在动手翻译前,需要了解作者的作诗风格以及诗作的文化内涵。再者,W. J. B. Fletcher 将第三局中的“月”拟人化,用“her”来指代“月”。虽然这样翻译很有英语国家的特色,但是从非英语国家读者的角度出发,读者在理解“her”上会耗费更多的努力,很可能将“月亮”的原意曲解为“爱人”,因此将“月”拟人翻译可行但不可取。最后,W. J. B. Fletcher 并没有理解诗中“思乡”的含义,“思乡”指代的应是对家乡的思念,而不是指代“幼时的记忆”,指的是“homesickness”而不是“youth's-sweet memories”,W. J. B. Flecher?的此番翻译并没有传达出原文中作者想表达的思乡之意,甚至曲解了作者的原意。因此,总体看来,W. J. B. Fletcher在翻译古诗之时,并没有准确参透原文含义,因此其译文所给信息不准确,理解起来很困难,关联性不足,而且并没有传达对作者的意思,语境弱,脱离了原文。
5、总结
其实,诗歌要想直译非常简单,只要理解了字面意思就能动手翻译。但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着大量意象以及古人偏爱的 “含蓄之美”,直译在很多地方是解释不通的,这会给外国读者带来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因此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还值得各位译者细细研磨。
关于翻译的理论从古至今各位翻译大家提出了许多,但是关联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能给今后古诗甚至是汉译英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关联理论在《静夜思》以及古诗中翻译的运用离不开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译者应该在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尽可能的传达易被理解的信息,以增强其关联性。关联理论应以省力为目的,以能被更多的读者所理解接收为结果在翻译过程中被广泛应用。译者应在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深刻了解的基础下,传达原文的精髓和意图。在古诗如果能将关联理论熟练的应用于古诗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出来说是如虎添翼。现如今关联理论在古诗中的应用还很少,还有许多可能性待开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关联理论能与古诗翻译紧紧连结,让中国翻译事业再上一层楼。
参考书目
[1]董婷,从《静夜思》英译看格特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OL],(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未知].http://www.cnki.net
[2]侯春杰,《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比较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2
[3]瞿蜕园等,《湖楼笔谈》,1980
[4]魏少敏,谈关联理论与翻译,河南教育学学报,2009.04
[5]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