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爱兴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初级中学 广东清远 511848
摘要:现实教学中,不少学生并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学生都认为这门课程比不上语文、数学、英语重要总认为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了。没有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现象较为严重,课后作业不按时交,甚至干脆不做的屡见不鲜。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肯定不高,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创新地打造“引、导、悟、用”时政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分析。
关健词:创新生活化教学;应用探讨;时政热点
引 言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并逐一落实到实践教学中。要彻底摒弃陈旧、古板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保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不仅能有效提高他们的主体素质水平,而且能显著提升他们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但是现阶段仍有诸多不足之处,致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停滞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扫清障碍。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1.1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提倡教师以生为本展开多元化教学,但是部分教师的传统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并实施生活化教学,依旧采用传统单一化模式展开教学。在极度缺乏生活理念的课堂上,学生对晦涩的知识很难精准理解,有时甚至会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进而使学科学习能力逐步下降。众所周知,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与时俱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应该顺应时代创新教学,摒弃传统旧思想,为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进步添砖加瓦。
1.2生活化教学形式化
在很多地区素质教育只是一个口号,同理生活化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的口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虽然提倡生活化教学,但是依旧处于形式化的阶段,只是贴着生活化的标签,内容依旧是填鸭式等模式。这种偷换概念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重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对生活的探索,导致生活化教学成了“纸上谈兵”。还有的教师虽然采取了生活化教学模式,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通过记忆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而不是再生活实践中体验知识、感悟知识,这又一次与素质教育的初心相违背。
1.3教师教学设计欠佳
优秀的教学设计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了一半,若想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质量,教师首先需要设计高质量的教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都不完整,且有一定的欠缺性,整体效果欠佳。教学设计不仅仅包括课程开展流程和环节的设计,还包括生活实践、课堂提问,这些内容又需要保证层次化和多元化,所以很多教师不能把握要领,开展生活化教学时造成适得其反的情况。一是因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够高,二是因为日常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设计不够重视,也缺乏经验,教学设计能力比较薄弱。
2、打破说教范式,推进友谊教育
初中生,在十二年的成长历程中,对人生的道理、道德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反复说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会激起其青春期的羞耻心理、逆反心理,导致其羞于表达、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导致其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产生“情感真空带”,这样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三观”塑造以及其人生的长远发展的。因此,教师必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分组游戏、分组讨论,首先加强同学间的熟识程度和感情,进而推进对同学友谊的教育,引导其朝着友爱向上、健康互助的同学、朋友关系的方向发展,使得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深刻体悟同学友谊,进而深刻掌握相关知识。
3、贯彻爱的教育,以爱促进道德
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关怀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不仅在课堂上讲述道理和知识,更要在课外的学习生活中和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烦恼,从而真正建立起师生情谊,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教师的参与,使其自发地产生与教师的情谊。在家庭之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高课堂中的自由发言讨论的占比,让学生分享家庭中的点滴故事,启发学生分享展示自己幼时、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和故事,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大事、小情中体悟家庭带来的温暖和爱。
通过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爱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深刻地领悟身边的爱以及围绕着爱与情谊的诸多道理、信念,进而培养学生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激发学生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斗志,启发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珍惜青春时光,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并为之努力。
4、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很多道德与法治科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不知道如何才能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效率较低,学生觉得课堂乏味,甚至仍有小部分老师在啃老本,吃经验,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效果较差。兴趣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课堂中引入时政,新鲜又有趣,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日积月累,学生的时政词汇又增长,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应清新区“先学后导”课改的要求,结合我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必须要改革创新,一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地打造“引、导、悟、用”时政进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以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的教学设计来阐述“引、导、悟、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4.1引:引入相应时政热点,引发思考,燃点兴趣
“引”是指从现实生活切入,结合学生经历或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设置多种情景,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来开展的,方向性很重要。因此,“引”所用到的时政热点要有方向性,灵活多样地运用有价值的时政热点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注意不要太刻意引用时政,一定要找准有价值的时政热点资源,没有价值的或者与教学无关的反而会成为累赘。
引:(热点时政)请讲出一件在疫情期间最让你感动的事(学生将收集到的时政展示出来)
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关闭城市通道,一班高铁却将准点驶入武汉。这批乘客是上海市奔赴武汉救援的第一批医护工作人员。之后,各地医疗队纷纷写下请愿书,驰援武汉。
让学生观看“武汉市民欢送抗疫英雄”的感人视频。
时政点评 目前,国际疫情肆虐,和众多国家抗疫相比,我国在抗疫过程中的高效执行力备受世界瞩目,全国上下是紧密配合打赢这场攻坚战。我们要学习医护人员的不怕困难、无私奉献、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高尚品质与精神。
这一节课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是增强集体观念,激发集体荣誉感,培养主人翁意识,感受尽责担当的快乐。从这一目标出发,最能够切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政热点莫过于“新冠疫情”了。让学生讲出一件在疫情期间最感动的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到课堂中,直接“引”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践操作中,学生的兴趣瞬间被点燃了,效果很好。
4.2导: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时政资源,找准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组织全民抗击疫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疫情中更让我们认识到良好的集体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因此我们要乐于共建、共享美好集体,承担责任,与集体共同成长。主要有以下两点进行学习:
(1)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时政资源,找准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三点一线,将学生的思维导向课本,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初步搭建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2)“导”是指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生活经历或关注的时政具体问题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设置情景导入时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和课堂所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时政资源,注意激励、启发学生,循循善诱、层层推进,有效导学、不断创新。
4.3悟:理解学习,感悟升华
“悟”是指感悟,通过展示在抗击疫情中,各行各业的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图片,让学生感悟。国家的安全、集体的利益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奉献、尽忠职守,有责任、敢担当。进一步使学生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课堂中,我通过设计探究体验,包括小品欣赏、角色扮演、时政开讲、新闻解读等方式。以这些方式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去感受、感悟。这样有助于引起共鸣、有兴趣去参与、听课,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慢慢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学习效果就会体现出来了。
4.4用:学以致用,一切为了中考
“用”是指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时政热点,以考纲、考点为基础,尝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全面把握、设计时政作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年级一开始时由教师指导,指引方向,确定范围,帮助学生找准时政热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八年级,学生自己动手去找时政热点,自主导学,努力培养能力。九年级,让学生独自或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时政作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改变,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立足 于生活实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不再乏味枯燥;“引、导、悟、用”时政进课堂的模式现在还处于初步的实践阶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后仍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继续完善、改进。争取形成更大的理论成果,并在全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朱有明.求知导刊.2019(43)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讨[J].惠晓霜.试题与研究.2019(29)
[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探析[J].谢燕原.新课程研究.2019(13)
[4]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王志明.新课程(中学).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