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 李俊纬
[导读]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盐塘九年制学校 615700
        李俊纬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盐塘九年制学校   615700
        摘要:初中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就是乡村教育本土化在语文教学上的具体体现。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初中语文教育具有开放性、情感性、灵活性的特点。而乡村本土化教育,重在将学生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结构、认知基础相联系的教育。因此促成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升级,重视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的将乡村语文教育和本土文化相结合,是解决初中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本土化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教育本土化便成了一个热门议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本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积极地开发、利用地方上蕴藏着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课程资源。这就要求身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的额重要性,挖掘本土文化中隐藏的课程资源,让乡土文化走进课堂,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中常见的乡土文化与课堂知识的藩篱。
        一、如何界定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概念?
        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意在针对教育活动中城乡二元对立环境下,教育资源过度城市化,乡村在接受教育资源包括相关课程中无法获得共鸣。面对这样的情况,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的概念被提出来,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入乡随俗”,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后再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语文是有趣的,是让他们能感到美的。简言之,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就是在教学工作中把当地特色的文化当作一种教学素材,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反过来使生活经验促进语文学习。
        二、初中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现状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视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局限在课本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对脱节,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不重视对本土作品和本土作家的学习、研究,不重视教学生思考、挖掘本土特色风貌。而这样的教育教学是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的,也无法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魅力,学生也就很难享受到语文那开放、灵活、情感性的滋养。
        三、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的意义
        本土文化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根,是每个生存在一片土地上的人都能接触到的一种“课程”,乡村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某一乡土文化的特色以及构成此地文化的各种元素和孕育此种特色文化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将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物质元素和精神价值,不仅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更能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只讲脱离生活实际的课文的内容枯燥、思想空洞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种作用结合起来,让语文的学习既能为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提供帮助,又能为塑造学生三观、提高生命质量做后盾。


        四、初中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的对策
        (一)对本土文化进行课题研究
        由于教材所使用的语言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是一种“通用语言”,一种“大同”的语言,而农村学生平日里所使用的却是方言。方言和通用语在词汇、语感、语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方言是学生的母语,教材上的语言是学生的第二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并发出天然的疑问:何以这两种语言有这样的差异?在现实语言中有哪些词汇和语法是在书本语言中进行替换的?而书本上写的那些人物、事件、情感,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感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教师来世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例如让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当地方言,并和普通话进行比较研究;让学生整理当地的谚语、俗语,包括当地各行各业人士常用的“行话”,并进行研究这些特殊语汇产生的原因,与当地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再比如收集整理当地民间的各种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民间歌谣等;还可以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沿革等进行研究……在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时候,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这样的调查研究不仅补充了课本内容的空白地带,还能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欲望,同时还提高和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
        (二)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是校本教材的主要编写人。在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时,可以将当地的始祖文化、姓氏文化、民风民俗、节日、历史文献、名人著作等等编写进校本教材,让学生了解本地文化的内涵和传承脉络。
        (三)在开展校园活动时注重借鉴本土文化元素
        例如:在学校的走廊张贴对当地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画像及其简介;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组织学生游览当地文化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等;还可以请当地文化研究人员来校做特色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乡村本土化教育和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就是要利用这种联系,活用乡土文化元素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充实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乡土文化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正等着教师去发现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夏晓梅. 乡村语文教育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基于一所乡村初中语文教育的调查[D]. 北京师范大学, 2007.
        [2] 谢新, 李明山. 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六环节教学本土化研究[J]. 学周刊, 2017(10).
        [3] 党晴晴.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4).
        [4] 吴花娇.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 考试周刊, 2015, 000(005):23-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