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农村资源,为语文课堂激"趣"提"效"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郭永翠
[导读] 我国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资源分布不均
        郭永翠
        贵州省独山县独山第二中学  558202  
        摘要:我国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经济和教育出现了分层。农村部分地区经济步落后,交通和信息闭塞,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落后,农村教育位处末班车,赶不上城市的发展。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农村教育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如何巧用农村风俗文化、自然环境和传统历史等资源,为农村教育教学提供广阔平台,在语文教育教学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关键词:农村资源;课堂组建;语文教育
        引言: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依托当地环境的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效地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因素,导致语文教学城乡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何借助农村环境的资源优势,让自己的课堂跟环境相结合,借助乡土资源填补社会资源的不足,以此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成绩。为此,就提高农村语文教育,整合农村资源,为语文课堂激“趣”提“效”,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农村语文课堂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师资的水平不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意识比较薄弱,学校硬件设置不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自身认识水平有限,农村的很多丰富资源派不上用场,这导致语文教学与生活分离。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农村的生活和学习比不上城市,觉得无奈。城市硬件设施比农村好,这是不争的现实。但农村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城市体会不到的,如树林里的“天然氧吧”。怎样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农村丰富的大自然资源结合,,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农村教师值得重大研究课题。
        二、农村语文课堂激"趣"提"效"有效策略
        1.巧借农村自然景色,拓宽课堂空间
        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村往往景色宜人,风景如画,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景观等都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可以借助农村的丰富自然景色来语文教育。借助山峰、河流、森林、小溪、山坡等特定的自然景色,充分开发和利用,实现学校和生活环境相结合,让我们的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来至于大自然的语文魅力,培养学生能借助自然来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
        比如小学二年级的《找春天》一文时,正值初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找找身边的春天景象,去田地里去找寻,去身边的小树林里找寻,去小溪边……教师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宽了课堂空间。学生的笔下就跳出了“我看见树上的绿芽,吸收了水后变成了一片新叶子。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好像鼓起肚子,在那里大口大口地喝水呢!”“木棉树开出火红火红的花,像一团一团火焰点缀在树枝上。”这些都是学生经过观察身边的春天、观察身边自然景色后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直接感受春天的美,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语言引导,让学生到大自然景色中走一走,闻一闻,就能深切体会文中的内容。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学生都非常踊跃,参与度非常高,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内容丰富,语言积极优美,实现了教学目标。


        2.巧用人文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上至地球宇宙、下至高山田野、小河蚯蚓,还有风土人情等。但是由于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学生自然对某些人文内容感觉陌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融进课堂,甚至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遇到这个问题,需要探索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利用这个地方的学生容易接触到的人文资源,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枯燥的内容生动有趣,让深奥的内容通俗易懂。在农村里,有很多资源看似不起眼,不重要,但是确实跟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借助人文资源,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学《卢沟桥的枪声》时,可以利用我们独山的深河桥,让学生借助这座桥的模型套进这篇文章当中,体会抗日勇士是怎样击退抗击日本入侵者的。这样的人文资源非常难得和宝贵,我们教师学会有创意地使用人文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而不是硬邦邦的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的切实感受。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渗透农村人文资源,学生也会对自己身边的资源变得珍惜,从以前的“无意识”到现在的“有意识”细心观察,积累更多的人文素材,既有利教学又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利用生活环境,增加生活气息
        不同的地方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乡村风俗真善美。利用身边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乡土文化为课堂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气息,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不是夸夸其谈,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实的生活场景,是一项“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活动。语文课堂有了生活载体,自然会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比如学习《端午的鸭蛋》,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家乡端午习俗,再和本文对照来讲,孩子们兴趣盎然。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结束语
        充分借助农村独特资源,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添乡土趣味和生活内容。结合实际生活,综合教材,有创意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活动,教室可以由课内搬到课外,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高效。综上所述,农村资源在语文学习中也有非常大的优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农村的特点,让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与我们学生相伴,风俗人情与我们学生同行。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让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庄静思.以“真”为本,巧用农村资源[J].知识文库,2020(16):59+61.
        [2]王红曙.巧用农村资源,主动构建经验中实现“生态化”[J].科幻画报,2020(06):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