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昆明市第十二幼儿园 6500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对于一个从教多年的幼儿教师来说,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各种教育方式和理念的父母。有时候,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孩子家里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家园共育做不到形成合力的话,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不能实现,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里就家园共育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欺骗、积极、附加条件、标签、自律
从教20余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长和孩子。这些家长中,有的具备高学历;有的目不识丁;有的翻着书来养育孩子,照搬硬套;有的从不看书,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的相信传统的一些老式教育;有的开口闭口“国外怎样怎样……”
这里,笔者就一些实例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我们的感觉直接影响自己和孩子的行为
每年小班新生入园,都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孩子在教室里哭,有的家长在外面哭,有的家长甚至骗孩子“我去去厕所一下下就回来了”。结果是孩子一直找妈妈,一直纠缠老师妈妈怎么还不来。后面的日子,送孩子成了家长和孩子最痛苦的一件事。
因此每年新生入园,笔者是这样给家长开会的:
首先,入园之前就经常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这个新环境,特别是当孩子看见操场上各种有趣的活动后,孩子自然是非常向往来幼儿园的,这种感觉就是到一个早已熟悉并渴望加入的环境中。其次,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宝贝也应该去幼儿园,而不是骗孩子“我去一下下就来”,丢着孩子跑了,留下受骗的孩子第二天再也不相信妈妈爸爸。再次,家长的焦虑和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孩子也跟着紧张焦虑,哭闹缠人在所难免了。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满怀期待,积极乐观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二、给孩子正面的暗示,设想一个积极的画面
一天,一位家长对笔者说,孩子吃饭总是弄得一桌子一地的,每次吃饭前都和他说不要掉在桌子上,可是结果还是这样。笔者告诉她,你对他说:“今天妈妈想看到宝贝吃完饭后桌子像没有吃过饭一样干净,然后叫妈妈来看,妈妈会很高兴的说宝宝长大了。”家长照做了,后来她反馈,说孩子真的做到让桌子干干净净了!很高兴。笔者让她观察孩子是怎么做到的。第二天家长忍俊不禁的说,原来孩子还是掉了一桌子饭,但是不同的是孩子边掉边捡起来吃掉了!笔者对她说:“起码孩子做到干净了!应该鼓励他。”但是还要观察一下孩子是因为吃得太快?还是小手拿勺子的控制能力有限?还是吃饭的姿势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根本解决这件事。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马文﹒马歇尔博士说过“大脑是通过绘制图画,而不是言语来进行思考。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受到建议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对孩子说“不要做什么什么!”的时候,正在给孩子描绘了做这件事的画面,那么孩子自然而然按照你描绘的场景去做了。
三、让孩子带着附加条件和任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经常有家长向笔者诉苦,孩子在家不听话,叫他做的事不好好做,不给做的事偏要做,感觉小小年纪就开始叛逆了。笔者问:“你是怎么和孩子说的?”家长一般会说:“快吃饭,不然别想看动画片!”于是孩子不但没吃完饭,还非要看动画片。笔者对家长说,首先你要对孩子说:“今天的动画片很精彩哦,但是我不会泄露秘密给你,你要自己看,如果你能快速的吃完饭的话。”家长一试果然有效。原因就是前者家长给了孩子一个不好的结果,并且居高临下教训孩子,和孩子站到了对立面。而后者家长给孩子的是很好的建议,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加上吸引孩子的描述,只要孩子完成“吃完饭”的附加条件就可以做想做的事了。
笔者还告诉家长,带着附加条件去完成一件事,还体现在很多事情上,例如,看一本书之前,可以对孩子说:“看完这本书告诉我,故事里出现了哪些角色?他们做了什么事?”大班的孩子可以要求他们找出故事里的某一个字,或者复述某一句重复出现的话,某几个角色的对话……这就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要求是一致的,反复刺激孩子带着条件而不是盲目的去做一件事,做到家园一致培养。
四、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而不是批评
每天下午放学,笔者都要留下今天表现异常的孩子和家长。不管孩子是受了委屈,还是做了什么违反规则、影响甚至是伤害同伴的事,笔者都不做批评和评价,而是先让孩子如实向家长描述发生的事情梗概,笔者做补充说明。这时,笔者着重强调的是不做批评,只是如实反映,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孩子,并且让他们尝试换位思考,可以的情况下甚至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这时会发现,其实孩子都能认识到错误,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那么此时只需要告诉他们,希望看到他们以后怎样做!而不是用居高临下命令的口吻说“你以后不准怎样怎样做!”
在这里,孩子获得的是正确的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方式,而不是挫败、消极和错误行为的强化。注意,一再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负面强化!
五、切忌给孩子贴标签
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我家孩子就是不吃豆腐!没办法了”,“我家孩子就是爱玩儿门,夹到手都不改!”“我家宝贝胆子小,想什么从来不敢说!”每当这种时候,教师就要制止家长给孩子贴各种标签。要知道,你每一次定义式的介绍孩子,就是对孩子这种特点的一种强化,孩子被你一次次描绘的画面所刺激,被你的一次次语言强化,怎么能不照着你说的继续做呢?
所以笔者告诉家长,再也不要这样说孩子,评价孩子,你想孩子怎么做,就怎么说吧!你想孩子不挑食,就说“我家孩子不挑食,什么都吃!”而事实是,笔者和家长都这么做了以后确实纠正了孩子挑食的毛病。
六、教会孩子自律,代替惩罚和奖励
曾经,笔者也经常用奖励的方法来促使孩子按笔者的期望做,小贴画、小印章……确实能够快速、简单的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不愿意按笔者的要求做了,理由是:我不需要老师的贴画了,我家里有很多! 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有的孩子在得到奖励后就开始变得懈怠和无所谓了,不再积极响应老师。
再说说惩罚的事。曾经有一个家长很无奈的说:孩子开始做错事的时候,被打或者被罚是有效的,可是渐渐的,孩子越来越皮,打也不怕、罚也没用了,不知道怎么办。在幼儿园笔者也发现,有的孩子随随便便故意打了人,他认为只要说了“对不起”或者被罚了就完事儿了。而忽略了为自己所做的错事负责任。
笔者反思总结得出:奖励、惩罚并不能长期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而教会孩子自律才是最好的方法!自律即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当然,大一点的孩子往往是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是缺乏自控力,只会盯着别人看,自我约束不够,因此,这是我们需要反复强化的方向。不断的要求孩子反思、总结、约束自己,让孩子认识到这么做真正的受益者是自己,化外部动力为内部动力,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伴随一生!
家园共育的目的是使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形成合力,教育理念、行为一致性,形成互助互补、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学会负责任的做事,独立解决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更佳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而不是让孩子学会服从,学会讨老师父母欢心。老师和父母应该是经验的分享者,指引者和建议者,而不是命令者和操纵者。
期待无论是处在哪一个知识层次的父母,无论是什么工作,都不要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他人,都应该把对孩子的教育当作自己的终身教育,和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美]马文﹒马歇尔博士著《不奖不打管孩子》
[2]王建坤;;从家庭教育看幼儿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J];社会心理科学;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