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应用小实验的重要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闭仁侠
[导读]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闭仁侠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初级中学  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印象,让学生通过操作参与进实验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物理学科综合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前提基础。教师有效应用物理小实验,能够提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知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此,文章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小实验的重要性,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前言
        物理小实验具有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让学生直观学习物理现象,并开展实验研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物理定律的过程中,科学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实验占据尤为关键的地位,无论是从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还是物理的学科特点进行分析,实验的应用能够充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物理核心素养人才。
        一、利于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应用小实验,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小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形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通过对趣味性小实验进行演示,能够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缺乏认识,所以也就难以理解一部分的抽象问题。而教师应用小实验对新课进行导入,能够让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头就解决这些问题,打开心中的疑惑。教师进行实验的演示,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思维能力,不断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从而带入到学习情境之中【1】。
        例如,在初中物理沪粵版《浮力与升力》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小实验开启新课导入。首先教师取了一只口径并不大的玻璃容器,随后将一只彩色小气球放入其中。教师设置问题:不用手触碰,也不借助其他器具,在不损坏容器的情况下,大家谁能将气球取出来。学生纷纷上前进行尝试,均未成功。随后教师提示:如果在小气球的上方吹一口气会是什么样?学生立刻吹了一口气,结果小气球真的就从容器底部快速跳了出来。教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设置拓展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深入到其中进行探索,通过调动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
        二、利于深化理解,突破学习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并没有对物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解决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操作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突破学习的重难点【2】。
        例如,在初中物理沪粵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升华与凝华”现象是怎样产生的,物理原理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设置实验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将“碘”作为研究的对象,设计相关实验:取出试管,再取出适量的碘粒放入试管之中,随后用橡皮塞塞好,然后再取出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倒入适量的开水和冷水,将试管分别放入装有开水的烧杯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刚烧开水中的试管很快就出现了碘的紫红色蒸汽。这时,学生分析研究碘蒸汽的变化现象,最后得出碘是能够直接从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进而引入“升华”这一概念。凝华的实验更加简单,教师将紫红色碘蒸汽的试管中装入冷水,紫红色的碘蒸汽就很快消失了,随后试管壁上出现了一些紫色的小颗粒。这种实验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概念,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重难点。


        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所以教师需要先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定律,对所有的概念和定律进行分析,弄清整体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复杂,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系列的疑难问题,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并没有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出现畏难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加深理解物理概念,教师就可以采用物理小实验【3】。
        例如,在初中物理沪粵版《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教学后,教师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对串联、并联电路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不断加深印象。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实验的器材,让学生观察电路图,随后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师强调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接入电流表。教师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进行分开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学习。在教学最后,学生需要总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是相等的,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又比如,在讲到摩擦力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展开“筷子提米”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双筷子在米中摩擦,产生摩擦力之后,大米依附在了筷子上。这种小实验能够让学生引起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进一步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极大程度地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
        四、使学生在训练操作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不论是实验的设计制作、观察、分析总结,还是学生的实际动手参与,都需要学生进行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动手操作几个步骤进行完成。有效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思维和物理知识之间建构起一座桥梁,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思维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是人类发现与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物理操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体的地位。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内化吸收,不断通过实验学习到更加丰富的知识。
        例如,在初中物理沪粵版《重力》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前为学生准备实验工具:钩码、弹簧测力计、中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教师开始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拍摄好的微课视频,视频中教师将木球举到一定高度后,让其进行自由落体,随后将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它的运动路线。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进行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回地面,需要观察它的运动路线。在通过多媒体演示几种情况后,教师进行提问:运动有哪些不同之处?不论是小球的运动状态怎样,它都能够落回地面,这些现象反映了哪些原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参照着视频中的实验内容展开模仿实验,这种形式促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体的地位,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小实验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以更为生动化、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进行理解。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究,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不断丰富物理实验教学,提高自身的专业化能力。教师还要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提升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赵正恒.初中物理教学应用小实验的重要性思考[J].考试周刊,2020(80):141-142.
        【2】牛玉红.初中物理教学应用小实验的重要性探究[J].读写算,2020(29):131-132.
        【3】任春明.“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0(24):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