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高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 ,湖北 武汉,430300)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需要。
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牛顿定律;卢瑟福从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可见科学创新源于问题。问题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也推动着科学研究和实践,可以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一—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科学家必须以批评的态度认识原有理论的局限性,以创新精神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提出新的问题,建立新的理论。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内容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即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传统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探求的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常用方法
1、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求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己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化学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循环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习钠与水及应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会由现象想到一些问题:①金属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②钠为什么会熔成银色小球,且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伴有嘶嘶的声音?③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会解答大部分问题,教师再点拨,归纳。这样学生会掌握很好,课堂效率也很高。
2、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设计或引导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在学习钠与水反应之后,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知识,提出“钠能否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推测能否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应现象,再用实验验证推测是否正确。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讨论并主动修正。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地掌握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由知识的实际应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讲述氯气的实验制备原理时,通过学生阅读下列材料,而对课题产生疑问,氯气是如何产生的呢?进一步分析推理还可以用什么物质制备氯气,制备氯气的原理是什么?
据报载,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中打卫生时突然晕倒,家人发观后将其送到医院抢救,半小时后这位主妇停止了呼吸,为什么会这样呢?法官化验其血液和胃液,确认是氯气中毒,分析原因,竟是这位主妇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把家用漂白粉,浴液和洁厕精等三类共五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致使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气,导致悲剧发生。
专家指出由于洁厕精是用盐酸勾兑成的,氯的含量较高,当洁厕精与漂白粉等清洁剂合用时就会产生有毒的氯气,轻度中毒者会感到眼鼻喉不舒服,重者还会伤及心肺,当有毒气体在空气中弥散到一定浓度时,甚至会置人于死地。
这样通过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联想,拓宽思路,活跃思维。
4、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有目的地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参考书,工具书、文献、网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扩大知识面等综合素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分析并总结规律,增强概念原理的说服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演绎推理能力,使教学更加严谨、科学,同时渗透了科学方法和意识的培养。
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让学生查找各种物质的密度,罗列出来。再分组观察,讨论,分析,自己发现;在标准状况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而液体固体的体积则相差较大。从而产生想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观察,学生具有强烈
的研究欲望,因而具有可发展性和生命力。
5、通过问题讲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例题教学中,要求学生读题,思考,试解,再分析讨论,归纳检验。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化学过程,化学问题的理解,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有关知识、规律,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对化学题中的化学思想、化学方法进行提炼、升华、学习和汲取例题中的化学精神。它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重过程,重探索,重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它具有操作简单,师生交流频繁,课堂气氛活跃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应注意以下策略:
1、问题应有方向性,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问题要反映“干什么”,设计的问题也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问题应有科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问到“节骨眼”上,要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问题必须科学、正确、清晰,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3、问题要有层次性。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同时不同的班级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能力而有所区别。如概念的理解分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分层次。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基础差一些的,可多铺垫一些,问题细一些,采用“小步走”的方式,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4、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再归纳并解决问题。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课堂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