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奏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伊敏
[导读] 普罗科菲耶夫是俄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
        伊敏
        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国立音乐学院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俄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他的一生著作丰富,体裁多样,音乐极富有其个人特性。乐曲风格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演奏的风格也在逐渐的变化,其代表作品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奏特征分析能够看出其音乐风格。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Op.75进行简介,了解了音乐特征。之后对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奏特征的分析,探讨普罗科菲耶夫作品的风格特点、弹奏技巧、注意事项,从而能够诠释其作品的整体风格。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特征;演奏技巧

        普罗科菲耶夫,一个钢琴陪伴一生的艺术家,用高度的钢琴造诣创作了许多享誉世界的音乐。普罗科菲耶夫的一生,都是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其音乐作品、演奏艺术特征也都有不同的表现。成熟时期的他,将戏剧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通过钢琴演奏形成了鲜明、具体的形象,也让音乐更加丰满。其代表作品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超越了它的对立面,无需多余装饰,利用简洁的手法就能够浓缩出语义内容。
一、普罗科菲耶夫生平简介
        普罗科菲耶夫,全名为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于1891年生于乌克兰的松佐夫卡村庄。父亲是一名农艺师,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孩子。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为他打开了音乐的大门,经常教他弹奏钢琴,在他5岁时,他母亲就指导他进行钢琴弹奏,13岁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914年正式毕业,并且获得了钢琴演奏的最高奖项。
        1918年去往美国,但是美国习惯的是欧洲的古典音乐,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在当时受到的评价却不同,于是1923年去往欧洲现代艺术中心的法国巴黎,在国外生活了有16年之久,而且其身份是钢琴演奏家为人所熟悉,其次才是作曲家等作为音乐家的形象在舞台上展现。1934年普罗科菲耶夫携全家回祖国苏联,于莫斯科定居。
        回国后的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其作品进入了高产阶段,创作了多部代表作品,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于1936年创作完成。回国后的普罗科菲耶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学,根据1937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舞台剧,创作了《罗密欧与茱丽叶》钢琴套曲(Op.75),成为举世闻名的钢琴演奏音乐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1948年,其作品遭到禁演,没有了生活经济来源的普罗科菲耶夫,在最后的日子里过得比较凄惨,1953年因为突发脑溢血而与世长辞,享年62岁。
二、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背景与作品简介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背景
        普罗科菲耶夫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这组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根据同名舞台剧的灵感,从中抽取出若干片段进行改编加工而成。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Op.75共计有10首乐曲组成,分别为《民间舞曲》、《场景》、《小步舞曲》、《少女朱丽叶》、《假面舞会》、《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劳伦斯神父》、《茂丘西奥》、《少女与百合花之舞》、《离别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934年普罗科菲耶夫回到苏联,根据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题材内容进行创作钢琴乐曲,并且结合同名舞台剧进行创作。1935年普罗科菲耶夫和导演拉德洛夫、编舞拉夫罗夫斯基,以及比奥特洛夫斯基一起研讨脚本创作,并且他开始了舞剧音乐的创作,于1935年完成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Op.75。此套钢琴曲,或者展现了故事的场景,或者对人物进行描述,十首乐曲之间相互关联,串联起整个故事。钢琴乐曲既能够体现出戏剧的完整性,又呈现出和舞台剧不同的风格,又可以作为独立的钢琴作品,这套组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特征
        这组套曲的音乐特征,首先来看调性、节拍和曲式,从而进行整体音乐特征的分析。详情见下表1:
        表1 《罗密欧与朱丽叶》Op.75音乐特征
曲目    调性    节拍    曲式
《民间舞曲》    D大调    6/8    复三部曲式
《场景》    D大调    2/4    三部曲式
《小步舞曲》    始:降B大调
终:E大调    3/4    回旋曲式
《少女朱丽叶》    C大调    4/4    回旋曲式
《假面舞会》    降B大调    4/4    三部曲式
《蒙太古与凯普莱特》    e小调    4/4    复三部曲式
《劳伦斯神父》    降B大调    4/4    三部曲式
《茂丘西奥》    降A大调    3/4    三部曲式
《少女与百合花之舞》    a小调    2/4    一部曲式
《离别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始:降B大调
终:降b小调    4/4    三部曲式
        从这十首钢琴曲的分析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奏风格主要有以下风格特征:
        第一,古典性。古典音乐,主要是指浪漫主义之前的、某一段时期的音乐,比如注明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多数就是古典音乐。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注重的是调式、和声的基础性、准确性和鲜明性,在他的作品中,在他本人的思想意识中,蕴藏着“古典”的内涵。
        第二,创新性。普罗科菲耶夫这套钢琴组曲可以说非常具有创新性,在和声的探索中,能够将变音、和弦以及非三度结构和弦自由使用。以《离别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这首作品将自然音、变化音相结合,让简单、单纯的自然音和富于变化的变化音共同构成和声,形成独特、复杂、色彩强烈的作品。
        第三,运动性。律动音乐在整部作品中有大量的运用,比如《茂丘西奥》这首曲子,极富“托卡塔”的风格,运用手指快速击打键盘,通过突出的重音、频繁的大条和密集的断奏,让整首乐曲极富运动性,具有内在动力感,形成自由奔放的特征。
        第四,抒情性。普罗科菲耶夫钢琴曲的抒情性表现的较为含蓄,给人一种纯洁的特性感觉,没有完全开放的感情。将情感融入到冷静的性质中,并且带有幻想性的、甜美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着坚实的内在力量。《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的晚期,这一点体现的非常明显,作品古典音乐风格明显,作品情感严禁、简洁、凝练、内在、含蓄。运用柔和的音色,同时采用大跳、半音自由交替,给人一种宽广、富于幻想的诗意。
        第五,谐谑性。谐谑性是音乐生活性、风俗化的一个体现,主要来自于小步舞曲,具有幽默的特征,更具有幻想性。一般而言,谐谑性多是三节拍组成,能够更为活跃和节奏感,开始、结尾两部分与中间有很大差别,形成鲜明对比。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具有诙谐的特点。在《假面舞会》中,通过频繁的重音,运用远距离的大条应用,达到了滑稽、诙谐的气氛;《茂丘西奥》中经由重音、跳音接替来完成强有力的节奏,断奏三和弦也达到了诙谐的效果,将嘲弄者的形象完美的展现出来,形成了风趣、调皮的特征。
三、普罗科菲耶夫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奏技法特征分析
(一)古典性音乐演奏技法
        从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钢琴套曲分析,具有古典性,在他的音乐创作上也具有古典主义的色彩,具有和谐严谨、鲜明准确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旋律简洁、节奏明快、律动丰富、结构严谨、清晰明确。从演奏技法来看,首先,要气息均匀流畅,让弹奏的音色通透,气质典雅,对情绪进行节制。在弹奏上,技法处理要有一定的规律原则,以《小步舞曲》为例,演奏要保证触键清晰、精致,对各个音之间要进行良好控制,上下文联系恰当。在弹奏到和弦时候,或者弹奏八度,需要掌握力度,控制好手腕,不能将力量全部集中在手上,也避免在肩膀上停留,这样能够恰到好处弹奏到所需的音量。手指触键需要控制好不要出现击木之声的出现。八度的弹奏要刚健有力,才能够把握好节奏,让整首乐曲的情绪进行表达出来,尤其是右手,要具有穿透力,控制手腕的力量,让声音饱满。
(二)创新性音乐演奏技法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新颖性,而且声音响也让作品更加富有特色。和声具有线条性和色彩性,能够很好地表现出音乐主题。处理线条性的和声要明确连贯的横向线条感;色彩性的和声要通过细微的变化进行体现,体现出各弦的倾向性和色彩性,但是要保证和声能够平稳进行。《罗密欧与朱丽叶》套曲中含有多种风格的曲目组成,相互之间互相融合,所以弹奏中要仔细认真的揣摩,注意突然转折的部分,体现出作品的风格的同时,注意意境的转换。在演奏过程中,比如其中的《少女朱丽叶》这首曲子,第二小节体现出的和声线条性、色彩性,这就要右手的最高音C-B-C一定要突显出来,展现出线条的横向联系,展现出独特的旋律。同时,还要注意色彩性的展现,在A大三和弦-E大三和弦-C大三和弦中体现的较为明显。演奏中,也要强调手指的爆发力,但是要避免声音单薄、干燥,让手臂也根据音乐自然而然运用其中,手指、手腕、手臂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运动性音乐演奏技法
        运动性音乐,主要是托卡塔音乐风格的曲调组成,具体表现来看,主要是一种机械性的节奏,通过均匀性的律动、发复性的进行演奏,突出重音。运动性音乐要注意普罗科菲耶夫的“敲击式”弹奏。我们以《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为例进行说明。弹奏这首乐曲,需要注意,运动性音乐要调动身体各个部分都参与,调整身体,坐要稍微向前倾,让重心前移;演奏过程中身体要相互协调,手指、手掌、手腕、手臂、肩膀要互相配合,合理运用,同时,腰、腿等部分也要密切配合,以此提高身体的爆发力,产生音乐运动性的推动作用,以此让力量通过手臂传输到手指。运动性音乐的演奏,手指和手掌是力量的凝结点,他们是支撑、弹奏的力量基础,能够保证弹奏的声音洪亮、雄壮,让听众产生共鸣,感受到营造的气氛,尤其是悲剧性的冲突。手腕、手臂要恰恰相反,需要呈现出仿宋的状态,以此避免尖锐刺耳或者闷暗的声音,也减少压键或砸键的可能。虽然身体部分,有的呈现放松状态,有的是凝结力量的状态,但是整体要相互协调,否则容易导致触键后指点消失,音色不能够表现良好,集中性差、不饱满。演奏过程要保持放松状态,让身体各个部分都能够协调,从而让力量能够贯通全身,能够做到张弛自如,就像挥舞着鞭子,抬起的时候要放松,打响的瞬间要将力量凝聚到最大,触键之前的瞬间就类似挥舞鞭子的状态,让力量逐渐到指尖,形成爆发力之后进行放松,弹奏的音乐才能够形成饱满的音色。
(四)抒情性音乐演奏技法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具有很浓的抒情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也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演奏中呈现出诗意般的优美。表现形式为,简单、朴实、明朗、清澈。弹奏抒情性的音乐,要抒发朴实无华的情感,要由内而外的进行表达,内在温暖的情绪。演奏技法主要通过贴键的连奏来表达情感。《少女朱丽叶》的弹奏,要手段放松,指腹触键来演奏。弹奏中要避免甜腻,注意层次感,同样表现出空间感。普罗科菲耶夫的抒情性极富特征,表达要有节制,音色是柔中带刚,力量要通过弹奏的内在力量,既能够给人亲切感,又能够富有含蓄性。通过手指带动手臂,犹如滑行一般,手指腹贴键要保持硬度适当,让力量到达指尖,让声音更加清晰。演奏此首乐曲,一定要将朱丽叶的天真、活泼表现出来,快速、垂直的触键方式,十六分音符音阶式跑句,能够让音色更为明亮纯净。演奏注意颗粒性,要能够影响听众,带动听众产生昂扬向上的情绪。中间音色同样表现清晰,不能够只强调开始和结尾部分。手指的动作要快,让声音清晰有富有弹性。从而表现出普罗科菲耶夫独有的抒情性:浪漫、幻想、理智、冷静、内敛、内在力量,早就其含蓄的特征。
结语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的伟大的作曲家,作品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古典主义的色彩,又富有创新型,共同构成了他个人色彩的抒情性音乐语言。同时,他的作品有具有诙谐的特性,能够将明快的节奏融入粗犷的主题中,以此表达强烈的情感,带动听众的情绪,持续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翟明东.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OP.75 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分析[J].艺术评鉴(音乐舞蹈),2020,104-105,108.
[2]邢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演奏风格和技巧[J].艺术研究(认知与解读),2020,05:48-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