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兴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01
一、研究缘起
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要求各高中根据本校实际探索特色办学模式和改革育人方式。通过特色化办学打破同质化教学,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校基于校情、学情、教情,开展课程改革,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提炼学校教学特质,推动学校走向特色办学的时代新路。
目前,多种选课模式,三种高考政策,两套教材体系聚集于我省乃至全国每一所普通高中,从不同领域对校本教研的难度、梯度、效度产生了冲击。原有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逐渐难以胜任新时代、新变化。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校必须紧跟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大潮,打破原有的校本教研格局,结合本校实际走一条聚焦关键问题解决的项目化校本教研之路。
二、研究设计
(一)设计理念
聚焦关键问题解决的项目化校本教研就是学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校本教研项目,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核心素养落地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微观实践,通过校本研究与学科组合作、探究、实践、突破、创新、总结,将宏观命题微观演绎,通过一个个反映实际教学情境的学科教育关键问题的解决,实现核心素养在每位学生身上的养成与培育。基于关键问题的解决和项目化管理的双重逻辑,聚焦关键问题解决的项目化校本教研应具备以下特质:
针对性。校本研训的项目主题要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紧密挂钩,为教而研,以研促教。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校需要打牢学科基础知识,有的学校注重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校本教研就是要针对本校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主题性。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化教学应该从整体教学的进度、学生素养的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入手,以明确的主题引领校本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育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
层次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教学中阻碍学生素养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需要我们将校本研究的议题与学生学业水平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紧密结合,层层推进教育教学。
合作性。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校本研训,就问题开展合作,最终需要呈现一定的教研成果,因此能够让学科教师放下包袱和顾忌,为了解决问题开展合作探究,主动产生交流碰撞,达成共识。
(二)操作框架
聚焦关键问题解决的项目化校本教研,在具体的实践中设计了以下操作步骤,以期通过关键问题的突破和策略实施,解决教育教学的疑难杂症,引领学校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步:梳理归纳,提炼问题。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各学科教师针对自身课堂教学、德育发展、教师培养、教育管理等问题,收集汇总,整理问题;各备课组根据教师的实际问题,分析界定,开展研讨;学科组在探讨后将备课组提交的问题再一次分类优化,提炼出本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第二步:形成项目,管理实施。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在校长的主持下自上而下、统筹兼顾,设计项目活动,教科室根据全年校本研训安排制定详细的研训计划,教务处召开学科教研组长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学校学术委员会跟进项目实施全过程并开展成果评价。
第三步:解决问题,推广成果。各备课组结合学校项目计划,定期开展校本研讨,安排骨干教师攻坚关键问题,通过研讨,攻坚,再研讨的方式,开展解决关键问题的实践活动,并将项目成果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评议、推广。
三、研究实践
(一)教研的运行机制——制度设计
1.建立双重管理制度。学校结合管理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校本研训年级部和学科组双重管理制度。校本研训活动一月两次,年级部和学科组各负责一次校本研训的项目设计和实施,两者有所侧重,和而不同。年级部的校本研训项目侧重本年级的教学实际,如备课组阶段性教学进度的研讨、同年段学生疑难杂症的研判等。学科组的校本研训项目侧重学科特性,是学科组基于本学科特征开展的学科教学研讨。
2.创建问题解决制度。在校本研训前,各项目负责人完成校本项目的设计和活动的安排。项目主题由学校教科室和教务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统筹研究,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献计献策。在校本项目中,各组成员在项目负责人的安排下积极完成校本活动,一名教师完成关键问题的记录工作,将活动情况以新闻稿的形式发布在学校网站上。在项目活动后,由各项目负责人监督关键问题的解决落实。
3.创新评价考核制度。学校在每学期结束时对各学科组、备课组和相关教师进行考核计分,评出校级优秀学科组、优秀备课组、优秀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推荐优秀学科组参与省、市、区的优秀学科组评比。对在每次关键问题解决过程中开展教育教学技能展示的老师颁发公开课或讲座证书,并将以上老师的校本研训活动以分数记入年度个人评优量化考核。此外,学校进一步创新考评制度,将课题研究的成果纳入学科组和备课组校本研训考评,提高学科教师的研究水平。
(二)教研的运行载体——项目建设
项目活动是校本研训的主要载体。学校设计了全员教研项目、分层教研项目、专题教研项目三个大项。全员教研项目下设理论学习项目、核心素养项目、学科德育项目、智慧教育项目四小项。分层教研项目下设高一新教材研究项目、高二选考学习项目、高三复习迎考项目三小项。专题教研项目下设党建促教研项目、新教师培养项目、以赛促学项目三小项。各处室、学科组和备课组根据项目,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研训设计,围绕项目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研的运行策略——路径开发
理想的校本教研是教师依托学校资源和学生现实情境,围绕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开展合作研讨、制定措施、落实行动,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质量增长。学校将实现关键问题解决的校本研训分为三大路径:教研共同体路径、专家引领路径和实验研究路径。
1.教研共同体路径
学校教师的发展是需要前辈指引,同伴协助,后辈启发的。学科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共同的教育目标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磨课、集体研讨、集体合作式的共同体教研有助于实现教师全面发展。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发挥主力军作用,以老带新,协同发展,年轻教师积极学习、主动融入,带来新理念、新方法。在新旧交流、交往、交融中实现共生、共长。
(1)听课评课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作者。在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中,听课评课便是重要的合作形式。教师以课堂教学展示解决问题的教学艺术,学校根据项目安排每位教师有序地上公开课,供老师们研讨观摩。项目组通过上课、说课、评课,对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商榷的地方展开交流探讨。在听、评课过程中,一方真诚、敢说出来,一方虚心、能听下去,从而形成良性的合作模式。
(2)教学研讨
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教学研讨是必不可少的教研形式。例如,在试卷研讨校本教研中,我们首先要研究教学内容和目标,研究教学的范围广度、深度难度,研究课程教学要求、考试标准和命题意图。其次要研究怎么教、怎么学习、怎么备课上课的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每一位教研组的教师还需结合自己对考题的理解进行自主命题,并在教研组内进行评比和点评,促进练习试卷校本化,精准针对本校学生,保证精讲精练,轻负高质。
(3)指导新人
教师要成为一名传承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群体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成长,既要有技术的提高,更要有思想境界的升华。教师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新教师的的重要性。围绕新教师的成长发展,须对其师德行为、精神情感、教育教学进行诊断、助推、提升。包括:听新教师展示汇报课;查阅备课本、上课教材;听取学生的反应评价等。
2.专家引领路径
(1)专家指导
教育专家学者能够为学校教师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并增强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可以专门请教学教研专家来作讲座,或上课示范,或座谈交流。与此同时也要结合本校项目化校本教研的主题设计好解决关键问题的专题、话题、问题,并明确目的意图,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
(2)他山取经。
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创造。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利、共同发展”的理念,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到优秀学校考察,开展校际交流,取他山之经,补自身之缺。一是参观校园环境,感受校园文化;二是听取学校领导经验介绍;三是听课,并评课交流,研讨学习;四是听兄弟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或专业发展介绍。当然,若是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特长及需要,自发地与其他学校建立项目式学术交流组织,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方面进行研讨,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3)名师交流
名师能够通过个人的影响力将教育信念、教育理念、教育规范、教育行动引领整个群体向美发展。学校应在校内积极挖掘名师,并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促使他们承担起专业引领的责任,引领全校教师在实践开展教育教学。通过名师的上课、听课、评课,在教师或教研组之间形成传、帮、带的氛围。举办教学教研论坛、班主任教育教学沙龙,校园名师报告会等校本教研项目,邀请“校内名师”讲经历做法、心得体悟,交流共享教学资源。
3.实验研究路径
在校本研训中,运用比较研究和课题研究的策略开展新课改、新教材的实验教学。
1.比较研究。不同教师的角色特点和教学风格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个性文化,但越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相互团结协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每个教师潜在的智慧受到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个性发挥的空间也越大。比如,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在同课异构的背景下,针对同一主题同一教学关键问题开展课堂教学实验、作业设计实验等教学比较实验研究通过把差异转化为创新优势激发教师发展。具体而言,在同一节课中可以比较研究,用课件和不用课件,用课件和用讲义(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超过20分钟和少于10分钟,以教师讲解为主和以学生学练为主,课堂现场限时练习和课外放羊式练习等方面的情况,甚至还可以比较不同的老师或同一个老师用不同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课的效果。
2.课题研究。教研组针对共同的教学疑难,发现教学的关键问题,努力寻求关键问题的解决,并使之成为一次或几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在研训期间,每位教师轮流发言,交换意见,形成解决问题观点摘要或小论文,将问题意识上升为科研意识,开展研讨交流,分享实践探索的过程、方法和成果,最终形成学科组共同科研成果。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和抓手,凝聚散点形成专题,使教研活动清晰有序。通过项目运行,使教研融入教学常态,确保校本教研深入高效,促进全校教师从经验教师走向科创教师,实现以科研带动教研。
结束语
聚焦关键问题的项目化校本教研,解决了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真落实”,夯实了校本研训的“真研究”,激发了教师专研的“真行动”。它将课堂教学、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的“真问题”与校教研紧密结合,使校本教研体现针对性、时效性;将核心素养培养与校本研训紧密结合,提高素养教学的力度和效度;将项目和教研问题紧密结合,让校本教研有教有研,以研促教;将传统教研活动与比赛考评相结合,促使校本研训变成全员的学习行动。
参考文献:
[1]李淼浩,曾维义.基于数据的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4)126-129.
[2]郑玉飞.学校教研组织与制度的变革:兼顾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改善[J].教育学报,2014,(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