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其应对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楼亚男
[导读] 青少年的叛逆是令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
        楼亚男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院附属小学 311100
        摘  要:青少年的叛逆是令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也让他们束手无策,其实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青春期的孩子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他们的身体、心理、情感各个方面都有大幅度的发展,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无聊和荒谬,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青春期;
        一、青少年青春期叛逆的现状
就对中小学生青春期的叛逆情况,我做了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逆反心理,大部分因素来自于个人,家庭和学校。其中,因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叛逆的青少年学生占79%,可见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大部分孩子在做错事受到别人批评时,心中多少会有点不服气。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会采取消极的应对态度。随着社会角色的意识与性别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做大人一样来看待,甚至通过做一些事来引起他人及异性的注意,对于一些即使学校或家长不允许做的事,61%的学生选择偷偷或直接去做。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在14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会变得特别敏感,与家长争吵的次数会比小时候多很多,老师、家长的嘱咐有时会让孩子觉得很厌烦。在青春期阶段,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的主体意识很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当别人与其意见相悖时,他们会进行不同层次的反抗。大部分青春期学生都能意识到逆反心理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的影响,当他们发现自己存在逆反心理这种倾向的时候,48%的孩子会选择找同龄好友倾诉。
        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及时做好孩子心理的疏通工作,怎么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呢?想要解决问题,我们先要从根源出发,找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缺陷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阶段,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发展极不平衡。青春期的孩子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敏感、强烈,但调控能力还很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易情绪波动,失去理智。年幼的华盛顿砍倒樱桃树后面对父亲的责备,会诚恳地向父亲认错;可青春期的李华面对父亲的批评,却把锋利的斧子对准了自己的爸爸。此外,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并不成熟,缺乏辨别对错能力,但独立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成人意识”渐渐显露出来,处处想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存在感,并且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和理解。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与认知,他们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往往对师长的“用心良苦”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家长偏激的教育方法
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得当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一些家长心中,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他们潜意识中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属品,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不然就是“忤逆不孝”。不少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那种态度生硬、盛气凌人的说教表示非常反感,即使明知道做错了,也不愿和父母低头。另外有些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对孩子百般溺爱,常常越俎代庖。可随着孩子的渐渐成熟,他们独立意识愈发强烈,渴望自我决策机会,挣脱父母的“包办”。当子女的“独立宣言”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相互碰撞时,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引发孩子“自负型”逆反心理。此外,许多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从而滋生“受挫型”的对立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使孩子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学习和生活变得自卑,从而形成“失落型”的逆反心理。
(三)老师及学校的教育失误
除了个人、家庭,学校和老师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一些教师忽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居高临下,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或对孩子不断施压,不断加重其心理负担,还有个别老师蔑视学生,没有对学生能力、成绩作出公正的评价。以至学生们的叛逆不断积压直至爆发,甚至导致有孩子做出过激行为。同时,学校不良的学风校风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对青春期的学生产生不利的熏染。
(四)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
大众传媒的一些不适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一个间接因素。比如一些关于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的影视作品的肆意宣传,会导致许多尚未具有准确判断是非能力的孩子对“叛逆英雄”的盲目崇拜与模仿。种种因素也就造成了青春期的孩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叛逆行为。


        三、如何处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叛逆本是正常的,但严重的逆反心理会对孩子今后性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意志衰退、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和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如何应对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正确教育使其健康成长极其关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青少年学会调整心态,克服自身缺陷
首先,青少年要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产生消极逆反心理。同时要抓住契机,青春期是形成自我的大好机会,既要敢于怀疑,做事形成自己的原则,又不能过于高傲自大,通过多看书,多旅游,多交流,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宽眼界,形成健康正确的三观。
其次,孩子也要与父母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父母也许不能非常理解你,会对你的行为过多地干涉,但这些往往出于对于女深切的爱。如果青少年一意孤行地拒绝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与父母剑拔弩张,这样不但不会得到快乐,反而失去安全感。其实,只要双方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那么就没有什么“代沟”是不能跨越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努力从“他律”转化为“自律”,一味地反抗和叛逆并不能证明他们已经长大了,只会让父母更担心,反而不肯放手,如果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律自爱,那么在父母眼中才是真正长大了。
(二)家长尊重孩子,选择平等民主的相处方式
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该用平等友好的态度去尊重他们,不能用专制独裁去压迫孩子。在他们犯错误时,家长应更多地给予理解和帮助,引导他们找到原因,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一味的指责。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倔强暴躁,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家长应该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家长还应该还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主权,从孩子平常的言行举止中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然后“欲擒故纵”地进行管理,让孩子在自由飞翔的同时,又受到一定的约束。
同时家长应该注意避免以下四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一.非打即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其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变得更加偏执暴躁,甚至走向极端。二.威逼利诱。 随着时代的进步,父母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就有了许多"虎妈狼爸”。他们对待子女非常严格,不但在学习上要求每门优秀,还要有一技之长,不准做任何学习无关的事,考试不出挑就不准出门,练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但这样采取威逼的手段教育孩子,也许存在个别成功的案例,但并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类似孩子被逼弃家出走、与父母反目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三.冷嘲热讽。 如果家长过多地使用"不行” "真没用”"你真笨”等一些打击性的语言,会使孩子慢慢变得自卑,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导致孩子对家长越来越反感。 四.过分溺爱。 有些家长过度宠爱,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小心翼翼,百依百顺。这会使孩子变得更加骄纵任性,为所欲为。
(三)教师及早发现,用认同鼓励代替批评
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平时的“蛛丝马迹”中捕捉"逆反心理”的身影外,还要多关心多尊重学生。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要趁早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疏导,用信任与鼓励叩开孩子的心门,用赞美和认可呵护他们的心灵。"破窗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使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具有一种这个阶段特有的自主学习意愿,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技巧巧妙激发孩子的潜能,突破瓶颈。在与孩子交流时,绝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学生当作"被教育者”、"被服从者”。教师对于学生的事也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做一名能够积极聆听的倾听者,并适当地给予自己的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给予孩子自信,还能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当教师能用欣赏的眼光来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赞许时,孩子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对老师也就有了更深的信赖,逆反心理自然也就消失了。
当然,学校还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积极主动地与心中有所郁结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帮助解开他们的心理症结。
        四、总结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或多会少都会有些逆反心理。存在逆反心理并不可怕。 学生如果与家长、老师多加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针对不同情况及时作出应对方案,那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平安健康地走过这段朦胧又奇特的成长时期。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 [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