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不“平”,立人有法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 黄嘉琳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
        黄嘉琳
        浙江省温岭市三星小学 3175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学科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本文就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评价不“平”,评价应贯穿于活动始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评价主体;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起着诊断、激励、调控、教学等功能。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同样如此。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线教师做了许多努力,突破了以往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的层层桎梏,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然而,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评价?笔者借日常教学的契机,查阅大量资料,逐渐摸索出一套贯穿活动始终的评价新模式。
         一、评价不“平凡”,课前前置活动评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因此,评价时也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让评价不再“平凡”。当下,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时代资源,精心策划课前前置亲子评。
        1.在线互动评,激发个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家长与学生对于微信等APP的使用早已游刃有余。其实,这些宝贵的资源也常常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中的“班级小管家”等小程序发布课前前置活动,并设置学生之间互相能看到彼此的作业,号召生生互评。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在“班级小管家”中发布了课前活动。(图1)
                                                                                                                                (图1)
        这样的课前活动,既通过分别提交作业的形式,照顾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的活动体验,又能通过三言两语的互评形式使学生大受鼓舞,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
         2.前置亲子评,摸透学情
        在线互动评,呈现了学生课前活动“美好”的一面,加深了学生的活动体验。但是,未能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课前的学习起点。因此,在课前还可设置亲子评,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摸透学情。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前,设计了课前评价表(表1),面向自评、家长评、教师评三大评价主体,以活动态度、方法习得、能力提升、实践体验、成果呈现等评价项目开展相应的评价要点,通过1-5分等级量化,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并及时做出改进。
        表1: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前置活动评价表
        
        课前前置活动评,聚焦教学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充分张扬个性。前置评价的材料,亦是课程资源的极大补充,使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条捷径。


         二、评价非“平面”,课中架设过程评
        学生不是平面的人,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应该是刻板的平面印象,而应该关注其多方面的个性特点。评价若只“闪现”在学期末,只会如“昙花一现”,定格不了那刻的“美好”。教师应该充分关注课堂中评价的评定功能、诊断功能、反馈功能。
         1.一份“表单”记录轨迹
        为做好课堂中的过程评价,笔者设计了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表2)。表格涵盖了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至课后学习收获三方面,包括了课前活动准备情况、课堂专注度、课堂参与度、课堂合作情况、基本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在评价等级中,设置五个层级:优秀:√;特别好:☆;需注意:△;一般则不标记。这样的层级标记也大大削减了教师的工作量,能提高评级效率,长此积累,便能准确地总结出一学期内学生课堂表现情况。
        表2: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2.一个“团队”竞争互助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活动性的课程。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往往离不开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也将本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团队。每个团队设有队长、副队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位。团队内部成员既是合作者的关系,同时又是互相监督与评价的关系。笔者设计了团队成员评价表,涉及参与团队活动的情感态度、倾听力、表达力、创造力。便于学生在开展团队合作学习时使用,同时为表2中的“课堂合作情况”评价一栏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杜绝了教师单方面评价的刻板印象。
        团队内有竞争,团队间同样也有竞争。此时团队的评价者由教师承担,根据活动完成效率、团队组织力、创新力、凝聚力、纪律等方面开展加分,再平摊到组内成员中,最终形成学生在团队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总分。
         三、评价不“平静”,课后拓展实践评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通过链接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做到知行合一。新课改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学生实践的舞台,重点就在课外。然而,现阶段该课程对于课外的评价少之又少。因此,评价不应该止步于课堂,课外便销声匿迹,而应尝试以持续性评价,学校与家庭两大阵地齐头并进,助力学生道德实践,引导道德品质的养成。
         1.班级争章墙,显性促养成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而言,重要他人逐渐由家人转变至同龄伙伴。因此,利用班级争章墙,将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以徽章的形式呈现在墙上,使其以显性评价,激励着学生的道德践行。
        笔者根据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设置以下达人徽章:“爱团结小达人”、“家务小达人”、“信息小达人”、“环保小达人”。学生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体验着,践行着,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成长袋,隐性助成长
        为了避免课外活动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外作业的装饰品,教师应及时做好家校沟通,使家长充分重视课外活动的作业,共同助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通过每天、每周、每月的记录,去发现孩子身上品德习惯等方面的闪光点,用照片、小卡片等形式记录孩子的成长,用小信件鼓励孩子的进步……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参与到记录中,逐渐丰富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随着学生的成长,家庭成长记录袋的资料也会日渐丰硕。通过翻阅成长记录袋,教师、家长、学生都能够感知主人公的道德践行记录、品德养成的过程。成长记录袋的评价虽是隐形的,却以温暖的鼓励性评价浸润着学生美好品质的心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应充分关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借助多元的评价主体,涵盖丰富的评价内容,利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教学阵地,引领学生主动亲历生活现场,积极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涌动,获得生动且个性的成长,使学生真正爱上道德与法治课程,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赖秀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2021(08):142-143.
[2]周志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思考[J].学周刊,2021(01):45-46.
[3]林祎晞.学业水平评价实践的三个“关键点”——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为例[J].中国德育,2020(22):72-74.
[4]陈艳玲.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方式的探究[J].新课程,2020(44):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