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多维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金静
[导读] 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了基础教育领域
        金静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

        [摘  要]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了基础教育领域,并由此衍生出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使得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然而,服务理念、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严重地阻碍了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认清不足,解决问题是提升公众对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字]在线教育;基础教育;教育公共服务
        
        发展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是有效满足全社会对日益增长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路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是基础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底线均等”,即保障所有公民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公共服务。由于受到运行方式、时间、场所等资源的限制,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很难实现均等的公共服务功能,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线基础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供给、知识呈现方式,还是从结果评价等各方面都有能有效、深度嵌入传统教育系统,与传统教育互相补充。但是,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其尚处于起步期,服务目标、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都处于成长期,各种问题不断涌现。
一、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关键问题
        1.在线教育的优势发挥欠充分
        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本体功能是关注学生的差异与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能够获得适切性的发展。在线教育众多优势中最核心的一项是尊重并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差别化。然而目前大多数在线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采用统一化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来源于传统线下教学,即教育工作者对所有受教育者都一视同仁,教育服务的内容、进度等都相同,这种表现从表面上似乎符合“公平性”,但事实证实,不同的受教育者在学习能力、现实情况上的差异,在统一的服务模式下,某些能力较弱或现实情况有阻碍的受教育者得不到完整的教育服务,存在教育质量缺陷。在线基础教育本应是实现均等服务功能的有力工具,统一化模式的普及代表了在线基础教育的均等服务功能丧失。
        2.服务主体间协同欠完善
        作为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其公共性、保障性、基础性、兜底性使得政府在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非常突出,甚至在政府的主导地位也更加突出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都是唯一的供给主体。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部门的日益崛起,单一由政府提供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实现教育的均等化。如大卫·哈尔品(David Halpin)所言,“政府的职责不是垄断社会服务,而是制定必要的管理框架,让各部门与志愿团体一起协作。”构成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网络节点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大主体间常规的协调机制未完善,甚至存在一些主体不清楚自己在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中的定位与责任。
        3.公共服务质量欠理想
        质量是服务生命力所在。只有当学生能切实从在线教育服务中获益,学生对于在线教育服务的需求才会持续,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存在和发展才有持续的动力,教育公共服务的使命才能实现。在线基础教育多主体属性决定其服务质量建设不仅局限于单一组织内部,而是突破了组织的边界,这就意味服务质量风险增加,质量控制控难度加大。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中,大多数服务方式与行为都是以传统教育服务方式开展的,方式上缺乏创新和突破,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4.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欠整合
        当前在线基础教育发展常常陷入“影子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泥潭。“影子教育”是指在线教育完全成为传统教育的内容,无论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完全围绕和仿照传统教育而开展,在线教育自身毫无辨识度可言,在线教育高辍学率是必然结果。“技术教育”则忽略了在线教育的教育本质,片面追求技术的应用,疫情折射出的各种窘态等打破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神话,技术不可以凌驾于教育主体之上。[3]不论“影子教育”还是“技术教育”最终都会导致教育资源过度消耗。
        二、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1.明确优质均等化的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目标
        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中,在线是方式,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是本质。教育均等化是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在承认受教育者的个人能力存在差异以及通过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前提下实现的,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通过教育保障自身能力的充分发展”[5]。之后,瑞典教育学者胡森教授也在论文《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中指出教育均等实现应从三个维度着手:起点公平即教育机遇的平等、入学机遇均等,起点公平是教育均等中最基本的诉求;过程公平即个人在不一样机构与领域里面的教育经历应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结果公平即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均等。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需求日趋精细化和多样,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已经进入了一个由基本均等化到优质均等化的新阶段。教育上的优质化均等要求教育的方法和进度是适合个人特点的个人化教育。在线教育可以有效规避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按照统一的课程目标,面向学生整体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不同而产生的学习进度现象,真正照应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进度需要,实现兼顾“效率”和“进度”。

因而,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绝非只是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在线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适切性的在线教育服务,最终促进学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等。因此,在规划在线教育公共服务时,应力争明确各种学习需求的类型,从基础性的、关键性和核心性学习需求出发集中资源来建设相关服务,并着力满意以上学习需求衍生而来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能基础教育与每一位学生准确对接。
        2.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主体模式
        “协同”是指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具有差异性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补充,自组织地产生出系统的有序时空结构和功能,或从一种有序状态走向新的更高有序状态的行为。政府主导的主体多元化协同是打破一元格局、优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现实需要。通过政府权威制度、市场交换制度、社会志愿制度,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类主体基于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公共服务特征进行科学、合理定位。首先,政府——“掌舵者”。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公平性和公正性的价值属性决定政府是此类公共服务的掌舵者。政府应平衡好“掌舵”和“划桨”,在角色定位进行必要的取舍,从而在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内,真正落实承担各种责任。不同主体的行为选择受到法律、协议、激励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政府应及时实现制度的补给,通过法律、规章和制度来约束各方的行为,保障各方的权利;在线基础教育虽然刚起步但发展速度快,体系内各方理性不足,依据在线教育的特征,预见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力争做到先规范后技术。另外,多主体协同只是在线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变化,政府的责任并没有随之转移,更应强化监督职能来实现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其次,企业、社会组织——“划桨者”。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中的企业、社会组织,服务方式多样灵活、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更好的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同时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不同的供给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离不开各主体有效协同。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可以从现有碎片化公共服务的目标有效整合从手,围绕共同目标进行相互协调,通过互动资源共享信息克服“协同惰性”,形成基于“信任-合作”的供给共同体。
        3.打造精准化管理的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的质量定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0:2000标准把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精准管理中,“精”可以理解为精细、精准、精确,关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果,注重事务过程的细致化、成本的集约化和成效的绩效化;“准”则意指信息、决策、评价的准确,主要关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信息与决策正确无误,注重服务供给流程中的信息对称和道德零风险等。精准化质量管理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需求精准。精准识别学生的需求是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质量的基石。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以需定供。学生群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层次化特征,在线基础教育各主体可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工具,建立顺畅需求表达渠道和信息反馈机制,快速准确收集需求一手资料,按照公有性和差异化原则科学归类各种需求,为实现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夯实基础。第二,供给精准。供给精准是指教育服务过程精准,即通过人员职业化、服务系统化、服务程序标准化和管理精细化,使在线教育系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第三,评价精准。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服务目标达成度或预期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据此有针对性为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改进提供帮助。精准评价是服务质量得以持续有效提升的保障。精准评价的实现离不开严密的逻辑体系包括评估理念、评估目的、功能,方法程序的合理化诠释。
        4.共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生态系统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在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强调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理念在社会领域也同样适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生态系统是依据系统、平衡、动态的生态学原理,由教育公共服务各组成部分和影响教育公共服务的各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随着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内发展在线教育服务,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大批在线教育创业企业纷纷入驻,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类型多元化日益多元,要素间联系增强,产业集群态势显现。作为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线上教育服务和线下教育服务之间联系和影响不断增多。线上教育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利用超时空泛在化的互联网方式,综合运用多种知觉、认知体验的多媒体工具,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内线上和线下教育服务方式在功能、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这为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线上线下融合包括内容融合与结构融合两个方面,其中,内容融合,即教育公共服务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个体,而学习内容和方式则是影响学生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线上线下教育应强化内容融和,线上教育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呈现方式,与线下教育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结构融合,即政府应主动引导线上和线下两类教育组织机构,通过搭建校企平台、政企平台和企企平台构建全新、立体、开放的学习生态体。
        综上所述,在线基础教育作为现下当下大力发展中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公共服务性已经得到了一致认可,然而在线基础教育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使其公共服务水平“大打折扣”。出于促进在线基础教育发展的目的,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因此,本文分析了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中常见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即明确优质均等化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打造精准化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及共建线上线下融合公共服务生态系统,希冀能够为在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高鑫.促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4(6):159-161.
[2] 许方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86-88.
[3] 李 芒,石君齐.靠不住的诺言:技术之于学习的神话[J].开放教育研究, 2020(26)14-20.
[4] 许海燕.基于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农村小学区域网络教研活动的组织策略[J].学周刊,2018(34):146-147.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