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办学目标与模式的转轨是实现精准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 刘雅
[导读] 现阶段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是一直困扰广大学生与家长且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刘雅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
          
       摘 要:现阶段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是一直困扰广大学生与家长且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从中央到社会各层面历来都在十分关注与解难之中,但成效不大,而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却为优化当前高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带来了机遇。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以民办院校扶贫办学为主体,以公办及混合体制扶贫办学为辅助。以政府优惠政策扶持,激活贫困地区扶志造血功能,以民办教育转制转轨精准扶贫、就业创业为配套输血,从解决温饱生计的物质扶贫过渡与提升到人口教育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关键词:民办院校  办学目标与模式 转轨  精准就业创业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这一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之原因及其对策,从中央到社会各层面历来都在十分关注与解难之中,但顶层与制度设计仍存在漏洞与短板,急需新出台的法规政策不到位,现行体制安排治标不治本,各行各业聘用人才机制未统筹有效,短视之为运作“假大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倾象尤存,精准教育扶贫脱贫空壳,院校为农服务专业设置与实践教学模式不对口,大学生就业创业“高不成、低不就”,“好高骛远”,“宁屈家宅为啃老族”,“不去广阔农村为扶贫”的心理健康素质与为民服务的人品之德缺失。与此同时,不少大学生在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失衡,“既无初心,更无使命”,“祟洋媚外,薄德厚金”,“创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考研,考研不如出国”的职业规划指导上,也出现了严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本质与目的。
       特别是在“供给侧”产业转型需求与职场顶岗实践技能人才匮乏矛盾突出。据初步有关调查:市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专业不对口,对口干不成”,大学生工作需约1.5-2年适用周期,而发达国家只需2-3个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金钱名利、轻为民服务”或许己成高校教育的普世理念与模式。此外,有多数大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在市场密集型低端就业岗位上,适用性与竞争力远不如“农民工”,在教育扶贫脱贪与支教中,吃苦耐劳与工作效率不如乡镇工作职员与乡村教师,在高端技术行业,新引进博士生不如老道本科生…等等,主客观因素,多年积淀,为之老大难。
       又据报道显示:我国现有中小微企业千余万家,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新增产值达76%,尤以第三产业突起,对吸纳就业比率远超国企数倍。但现实中,我国高校不断在扩建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左右,可大专以上实际就业率(不含学历提升)仅为15%左右,且近90%左右集中于大中城市。这样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必须尽快尽早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全社会系统工程多管齐下,有力有效实施不可。
       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就业创业的职业取向,与国情大事息息相关,是关乎到国家“六稳六保”方针政策实施的政治问题,社会安稳问题。
       二、“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就业背景
       1、扶贫脱贫“两阶段” 的过渡与逾越,是客观规律与现实之严峻。即:完成扶贫脱贫为第一阶段,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阶段。二者的量与质不同。 实现“扶贫脱贫攻坚”,是解决温饱最基本的生存权问题。这是扶贫攻坚必须走过与完成的第一阶段。但第二阶段“全面建成小康”,完成近1200万人口脱贫,任务之艰巨,难度之罕见,前所未有。
       2、“天灾加人祸”,“雪上又加霜”。至今,世界疫情蔓延仍在加剧,经济逆全球化之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军事战对抗形势严峻。加之洪灾、虫灾、地震、爆炸等多发性特大自然灾害与重大意外事故的严重影响,全球经济下滑己成定局。尽管在决策实施中,党中央与全国上下统筹付出了最大艰辛与务实的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无论何项的“人均指数”这一国情实际。即:再小的数量乘以14亿人口,就成了大数(例如,吃饭问题)。
       据前国家民政部曾披露: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的损失超过2000亿人民币,约占国民GDP的6-7%。对此,联合国有关组织己把中国从“自然灾害偏重”的国家列为“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又据中国社科院多年前调查的信息数据分析:我国每年因“脱贫又返贫”的人口数达80万以上。这再次警示出扶贫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难度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是一项全面系统的长期治理工程。
       3、“扶贫又返贫”,“脱贫再返贫”,“再脱贫又再返贫”的回潮现实问题。这是当下国家与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更要关注更深层次的问题。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与发展的视野与经验教训上看,一切存在问题之根源还在于教育是否缺失,人口整体素质是否提升。而“扶贫先扶愚”、“治愚先治志”、“治志必先教”。精准扶贫治教是开创就业创业局面的关键切入点,是提升人口整体素质水平的长期宏观战略与微观现实运作的“标本兼治”之最有效实现途经。
       三、实现精准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
       (一)、修定与完善法规或政策条例。


       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地方法规细到与政策揩施。尤其对于应届高校毕业大学生(身患严重残疾或特殊疾病患者,经有关部门审验证明者除外),应纳入上述等法规中必须依法承担与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即:
       1、修订《教育法》。凡应届高校毕业大学生必须到国家确定的边疆贫困地区扶贫支教一至两年(除国家高端科技、军事、国防、征兵等特岗指定优先应招聘外。公务员等其他国家行事业行业不得提前招聘录用)。本专科生必须依法支教两年,硕士、博士生必须依法支教一年)。其二,对于高校大学生扶贫支教给予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倾斜与奖励。同时,根据年终在岗履职考核鉴定,凡不达标、不合格者,可因地实情延期继续支教或调岗轮换有关扶贫其他工作。其三,凡扶贫支教期满履行考核合格者,优先提供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聘用人才的工作,并免除各用人单位的所谓“录用、试用考核期”、“一年后转正实习期”等所谓录用协议的规定程序与限制。同时,可免除报聘教师岗位,公务员岗位(包括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国企,民企等),用人单位的笔试录用考试,直接面试合格后,优先录用。(非依法支教者除外)。其四、凡支教履职考核优秀以及成绩突出者,经当地乡镇群众评议与政府推荐,县级以上政府审核批准,可直接保送,免试录用公务员,高校、中小学教师,国家科研及各企事业用人单位。此举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引领行动。
       2、修订《兵役法》,以及军事院校等特殊岗位招生规定。凡在高校男女大学生,必须增设一学年(两学期)的《国防安全教育》必修课程,包括:国防知识教育,军事战备训练、民兵役备役组织,战备后勤管理、护理救急,生活服务等实践知识。借鉴学习国外关于军事国防强国建设的经验做法与法规制定,把我国建成拥有全民皆兵的“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后备力量和国防安全砥柱之国。“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这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思想的落实行动。同时,也是优先录用现役军人,军事院校招生的人才之后备。
       3、修订《公务员法》、《教师法》等相关法规。在录聘用人才时采用“笔试、面试”或考证的较单一办法。脱离了实践锻炼的能力考核以及用人其德的真实表现。应“补齐短板”,“用人之德才”。更注重在实践历练中精选良才与接班人。这也是从顶层制度上立法建制,为防腐反腐治本的“警钟长鸣”夯实基础。
       这些法规的修订,或出台地方性法规与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西部边疆贫困地区多而集中之地,如云贵川、广西、西藏、内蒙、甘肃等省市,由地方人大及政府(或中央授权)先立法或出台政策文件实施,取得经验与成效后,再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出台法规政策,扩大实施。以治标治本,解决长期以来扶贫又返贫,就业与创业之困境的老大难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资为本;师之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立德为本”。这是一条既不古老,也非现代,但是被实践检为之永恒的真理。
       (二)民办院校改制转轨
       1、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是就业创业的首位支撑主体。我国民办院校办学目标与模式的转轨是实现精准扶贫教育,完成“第二阶段”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扶志治愚之本。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容纳了60-70%的就业创业人口,尤以第三产业更为广泛。当下我国就约有2亿左右人口,可在“灵活就业”的政策扶持下获得就业的机遇与生计。故我国民营企业与民办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创业”的职场结合,形成民营企业与民办院校二者融入一体,混合体制集团办学的“一条龙”产业链与長效机制,从宏观战略指导上与实践应用上,有效解决“治标治本,标本兼治”的“无缝对接”老大难问题。
       2、我国民办院校的兴起是有其历史背景与客观需求的现实性。在国家教育资源短缺,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子女求学剧增的矛盾与困境中,在有关政策支持的条件下,民办院校顺势而生。不到十年,仅全国“三本”院校就达近400余所,民办高职及中专在地方政府的推力下更迅猛增设,大量扩招“一哄而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入学难的大问题,但也留下了办学软硬件严重不足的“后遗症”。其教学设施,“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学科与专业设置“重复同质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尤为突出。给国家教育部教学评估带来“不达标”的负面效应。形成了难以深化改革的客观与现实局面。
       3、民办院校精准扶贫与就业创业的办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转制转轨改革,具有现实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我国民办院校的属性与体制架构,具有办学机制与模式的灵活性,特色彰显的优势,“补齐短板”与“接地气”的应用职能与作为效应。无论从国情教育的客观现实性,从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期战略性,从民办教育自身内涵建设,从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外延发展的全方位定格上看,民办院校具有公办院校在办学上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与功效。尤其在当下,某些民办院校处于教学评估不达标(特别是硬件设施不足),办学与发展前景困难,甚至面临“洗牌”之危,应聚焦精准扶贫就业创业之重,转变观念,创新局面,乘国家“供给侧”改革与转型之东风与良机,“船小好调头”。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利用好自身优势条件,定位好为教育精淮扶贫就业创业的目标与服务宗旨及对象。把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招生面向、生源对象、市场需求、就业创业、为农服务等定位,转制转轨下沉到服务边疆,着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目标与方向上来。办实出效,不求大而全,只为做专做精,这才是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
       结语:教育精准扶贫与就业创业必须面向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村户的生源学生,需要对其实施“短期就业培训与专业学制学历提升”相结合的多种精准教育模式,多方对接当地政府、企业,以适应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新兴产业与市场的职业技术技能所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