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超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第四小学 317511
【摘要】 甚至于互联网,让低段的语文学习有了更多的可能。顺应其心智模式,一课一得,扎实基础;一课一主题,拓展体系化见识,促成综合发展。“合格+优秀”的组合,为各种成长,联网助力。点面同呈,由浅入深,设置主题前阅读;点线结合,精巧分割,便 宜自主新阅读。构建阅读范式,促成语文学习的“春天”!
【关键词】 互联网+ 春主题 交融式 阅读
新时势,总会促发教育新需求。当防疫成为全社会第一要务,居家式网络化学习成为必需。而学习对象、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等三碰头时,权衡取舍之下,有别于常规的新式构建,应运而生。就第一学段而言,学生注意持久性不强,适于短时性学习;思维灵活度有限,需要主题化内容的往复性出现而增加认知;思考感悟力正在成长,需要有趣的形式帮助理解。而部编版新教材强调阅读起步,化能力要求于阅读实践,随单元主题而逐步体现。故开展网络化教习时,必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以简便易见、易于点阅的方式,相对并列地陈示教学内容。
故此,为顺应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须扎实基础,一课一得;一课一主题,拓展体系化见识,促成综合发展。而且籍由互联网的便捷,确保各个能力层级的孩子,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方式的融合阅读,即能保底,促进普遍化的打基础;又能分层,促进有余力者更高层次地提升。“合格+优秀”的组合,为各种成长,联网助力。
一、点面同呈,由浅入深,设置主题前阅读
语文能力的习得,需在语文实践中逐渐养成。非线型的语文,没有传统教室的束缚,借助互联网的便捷,就可“点”“面”同时出现。而各个“点”,其背后肯定是相应的“面”,那么,这些“点”,就成了前哨,语文活动的前行为。而结合主题性内容,又可作不同难度的阶梯性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力需求。
1、媒介范读,引领式前阅读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语感渐进的过程。借由必要的对语言材料的朗读,达成深层阅读的必要阶段。二年级的孩子,对课文的朗读水平,尚缺自主式的音韵化体现,抑扬顿挫拿捏不准。借由范读而学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互联网让这样的学习,变得便利。借由网络资源,即可学习。
如二下《找春天》一文 ,编者用意,配合了生活季节。在春天里《找春天》,主题鲜明,便于立体性感受春的意韵。课文不长,文句优美,非常适合有感情朗读。设计星级挑战,促进朗读效果。
A、自主点阅,多次听读,自主跟读,把课文读通顺,读动听。
B、录制自己的朗读声音,进行自我比较,自我修改。
C、发布到班级群,相互比比,相互学习。
D、借用PPT、美篇、小影音等软件,制作图文结合的课文朗读。
四种模式,体现着操作的难度层级。越往后,越需要家长的参与,但也给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展示机会。可以预见,为了体现最好的状态,孩子肯定会多次尝试,为最好的一次而努力。这样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又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的效果,为深层阅读而准备,两全齐美。
2、因蕴拓展,主题化前阅读
阅读的起点,在识字。但在阅读意识中的“字”,它不应当限于该字的本身,而应融合阅读理念,做成一种微主题的阅读,展示相应的语文元素体系,促进自主化的阅读积累。学有余力者,可多学。而力不足者,则可量力而行。分阶的设计,方便各种层级的学生去学。
如二下《找春天》一文 ,将生字新词学习,作“花枝样”的展开。
生字“寻”字既要会认,也要会写。“寻”字的网络化学习,其“微阅读”拓展就可做成五个层级。
A、字入语境。由“寻”字,链接到课文原句: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由字开启对课文语句的识读。
B、语意延伸。由课文的语意,简炼成词,就是“寻春”。而跟这意思类似的词,还可有:寻芳、寻花、寻胜、寻香、寻诗、寻景、寻幽等。
C、行动延伸。寻春的本身,就是一种跟“寻”相关的行动, 这样的行动还可表示为类似的词语:寻思、寻味、寻访、寻问、寻见、寻究、寻求等。
进一步拓展为相关的成语:寻山问水、寻花觅柳寻、幽探胜、寻幽探奇、寻幽访胜。
D、诗句寻春。春也藏在丰富的古诗词中。借助寻之意,结合课文中出现的语言元素:柳、桃、李、花等春天的显性代表,进行有选择的拓展阅读与积累。
关于柳的诗选: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晏几道《临江仙》
关于桃的诗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关于李的诗选: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辛弃疾《一剪梅》
杨柳日三眠。桃李争妍。——元好问《浪淘沙》
E、自主寻究。跟花有关的诗的就更多了。这种内容丰富更得的寻诗行动,就留作课下的自主阅读行动吧。以课为启,以意驱动,把语文阅读,做成一种有意有味的综合延伸。
由字出发的前阅读,不当禁足于音形义的小范围,因为课文语境的融合,就成为一种主题鲜明的阅读拓展,也是有阶梯要求的语文行动,方便各个能力层级的学生,利用网络,自主选择,促成积累。其实这个成为语文的一扇窗,对激发了兴趣的同学,可以促发更多的阅读方向,由新的词、文、诗,求得更多的主题化的阅读感悟与积累。
3、据意拓展,生活化前阅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与生活成为必不可少的相互映证。于是,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意,都可以生活中找到对应。而在互联网则提供了更大的便捷,一些物象,或是无形的、抽象的东西,都可显现。那么,课文中的偶然,也成为阅读的必然。
如二下《找春天》一文 ,可做出物象化的前阅读。
A、主题归类。课文中出现的春天景象,可分为动物类、植物类、人类。
动物类:喜鹊、杜鹃
植物类:小草、野花、嫩芽、柳枝、桃花、杏花
人类:棉袄、眉毛、眼睛、荡秋千、风筝、音符、琴声
B、多维关联。名词性的东西,制作超链接,就可看到相应的图片或视频。小功能呈现它们的本意,一看就懂,化解整句理解时的难度。
如动物类的喜鹊、杜鹃,一段小视频,就可展示它们可爱的样子、动听的声音。据此可以促成新的理解:它们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每天奉献着动听的音乐。
“音符”是个难理解的词,它是音阶的物象化,因五线谱上而生。据此就可展示童趣十足的歌曲《春天在哪里》的五线谱,直观形象地看到“音符”的样子。点击一下,还可播放 出相应的音乐来。给孩子建立一种音乐的直觉:音符的背后,就是音乐。一个个音符的组成了动听的乐曲,带给人许多的快乐。做到这样,其实为语文理解做了铺垫,化解了难度。点点嫩芽,为什么就是春天的音符呢?是因为形状上、生长意义上的联想。
“风筝”一词,与第一课的古诗《村居》中的“纸鸢”同意,在此作个关联,由词链接到诗句“忙趁东风放纸鸢”,也增加几句跟风筝有关的诗,既是复习,也是延伸。“柳枝”一词也可如此,跟第一课《咏柳》建立联系,形成微主题式的拓展。
C、形意延伸。课文中将小溪的叮咚声,比喻为春天的琴声。顺由此意下,就可生成新的语义:枝头的喜鹊叽叽喳喳,那就是春天的音乐呢。花丛中的杜鹃快乐地叫着,它在歌唱着美丽的春天呢!如许种种,应韵而生。
网络化的生活,为语文的衍生阅读提供了方便,而主题化的归类,既立足了课文本位,也适度地拓展,形成种种微主题,便于各个层级学生的自主阅读,增进积累,于音形色与意蕴间建立某种意觉,渐成为语文的潜意识行为,进而促成语文素养。
语文元素,化解于语文课本。不作专项的提取,难为学生感知。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将字、词、音、文及背景知识、延伸性知识等,作并列式的呈现,让学生借助网络,选择性的点击,利于中下生重复式的学习,也利于优等生拓展性学习。而且避免了常规课堂的线性展示,某个教学环节,过去了就没了。互联网的永存性与即阅性,正发弥补了这个缺憾,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点线结合,精巧分割,便宜自主性阅读
同为主题阅读,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情形的学习,其成效皆有不同。所以,借助网络便利,从学生的自我需求及学习能力出发,将课的全文阅读,按板块,或按意义段,精巧分割,变长为短,并列呈现,促进不同层级的学生皆有不同的提升。
1、微课同呈,精准速览
善读,则多慧。部编版教材非常重视阅读意识的培养,将阅读要素及早地融合在课文中。故顺应学情,须有重点地突破。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既要顺应,也要创新,为各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故此,可将课文阅读的部分,以微课程的形式,分解成各个理解点的短视频,方便学生随时地、精准地点阅,并且可以针对某个没完全理解的阅读点进行反复观看,直至完全领会。
如二下《找春天》一文 ,将阅读的目标作三维式分解。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2.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朗读中体验春天的美好,学会搜集资料,在生活中找到春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春天、发现春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该如何落实?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作必要的板块式分解。至少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大阅读点。
阅点之一:春天这样美。理解文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阅点之二:我遇见过春天。结合生活体验,回忆与课文相似的生活情境助理解。
阅点之三:我要找春天。到生活实境中找春天,通过各种方式表达阅春感受。
这三大阅读点,又可以结合教学手段,作进一步的展开,再分解成若干个小阅点。如第一大阅读点,可基于课文讲读,分成若干个小步骤,促进学生理解。
比如这样操作:
1、整体感知模式:自由读第4—7自然段,说说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单点模式:指名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清楚。
3、综合模式:相机出示填空题,帮助整理成条理清楚的句子。
(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变式模式:尝试问答式的口语训练,变式表达阅读体会。
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生1: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生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师:那么春天的眼睛、音符与琴声,又可以怎么问答呢?自己试试吧!(学生互练。)
5、延伸思考模式:再读四个句子,有产生新的什么疑问?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
审视这五种模式,分别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简单交流,综合提升,及延续性思考,尤其是第5种模式,起着承与转的作用,让学生因自我能力的层级,做更有针对性的阅读。
针对课文来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阅读点,下面还有对“柳枝”、“桃花”、“小燕子”、“风筝”等,都可以做成与上类似的微课,通过网络呈现,方便学生一一点阅,反复点阅,直至通融理解。
2、应景表达,形意递进
言为心声,意为神会。阅读所得,可以言语表达出来,也可通过言语的表达情态,判断某个学生是否真正领会,或者领会的大致程度,然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辅导,促成个体化的真正提升。故此,顺应阅读文本,开发应情应景地表达,是为必须。而借助互联网,则可形成多种渠道,方便学生各种情形下的及时记录及修改完善,比如语音式、文字式,图文结合式,式样更丰富,情意值更分明。
如二下《找春天》一文 ,对于回顾性感悟,作表达设计。
模式一:春天来了,我们__________了她,我们__________了她,我们__________了她,我们__________了她,她在__________上荡秋千,在__________上摇哇摇,她在__________、__________嘴里叫,在__________、__________枝头笑……
模式二:点阅春天,快乐表达。根据提供的春天的图片和小视频,说说看到的春天。
这既是对课文的内容的整理,也是理解之后的变式表达。既基于课文字词,也允许学生适当的选词应用。而模式二,则是顺应文意的适度开发,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图库,和线上的或自拍的小视频,化静为动,化动为语,借语句式,或适当的改变,促进形与意的表达,达到情、意、境的交融。
3、延续阅读,星级促进
阅读能力的提升,因学生个体能力层级不同,在同样的教学情形下,其获得的能力值不同,提升空间亦不同。故须重视不同能力层级学生的需求问题,借助互联网,设计星级阅读实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阅读之上,自主选择挑战性的阅读,达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的。
如二下《找春天》一文 ,对于拓展性阅读,作星级达标设计。
模式一:自主选择星级阅读,挑战下自己吧!
一星级:小韵文寻春。欧澄栽《迎春花》,吴少山《找春天》,台湾诗人麦穗《小雨滴》,林芳泽《湖边的小草》等等。
三星级:古诗文寻春。韩愈《初春小雨》,孟浩然《春晓》,朱熹《春日》等等。民国小古文《放风筝》、《胜日寻芳》等。
五星级:名家选段寻春。摘选朱自清的《春》中“草、树、风、雨”片断。
模式二:扫一扫,听听老师是怎么讲解的。
星级阅读,适合不同理解能力层级的学生。让他们基于课文学到的理解与转述、表达方式,在新的阅读材料中尝试运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扫扫二维码,可以听取老师对于相应题目的分析讲评,促进理解吸收。能力水平低的学生,也可以听高星级的讲评,更可以反复听,直到理解。
在面向课堂要效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必当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体系,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既要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又要灵活而丰富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真正构建有效课堂的同时,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实质性地提升。借一篇课文,形成一个主题,促成一片丰收,激扬文字,收获真情,定是语文学习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