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概念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黄雪红 江明欢
[导读] 要想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
        黄雪红   江明欢
        坎门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要想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概念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概念。笔者经多年对七年级教材涉及的有关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实践,初步形成:“创设情境,感悟概念→探究思考,形成概念→剖析理解,巩固概念→解决问题,运用概念”四个环节的有效概念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概念;有效教学;探究  
        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涉及到四十几个较为重要的概念,概念教学占七年级新课时将近一半.但概念教学是以为基本学习为载体,由于没有知识支撑点,处在知识的断面.七年级的学生又是刚刚跨入少年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转折,对抽象的概念毫无兴趣;另外七年级学生依旧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对教材中特别丰富的数学概念会畏惧懵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合理安排和优化设计,逐步引导他们理解概念的内涵.
一、目前概念教学课堂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急功近利”型,重结果,轻过程
        基于学生原来不知道这个概念,所以教师直接阐述新概念,即“一个定义,几项注意”.这样一步到位,学生死记硬背,然后举例训练,反复练习巩固.表面上是节省时间,但实质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造成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透,不能灵活运用.
        (二)“概念教学=解题教学”式大容量训练型
        很多老师认为教概念浪费时间,不如多讲几道题目来的实在,学生会做题就可以了.教师在讲题时,津津有味,但是在讲授一些基本概念时,却枯燥泛味;更有甚者对于一些重要,晦涩难懂的概念常常一句带过.
        (三)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
        很多教师教师认为应用概念的过程就是理解概念的过程.通过大量训练达到理解巩固概念,这种模仿训练模式很难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四)教概念注重点状零散单一教学
        不少教师缺乏对已有知识概念和后续知识概念的整体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前瞻后顾贯穿整个知识系统,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关注不够,相应的整体性数学观念未能建立起来.
        二、数学概念有效教学基本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针对七年级教材涉及的有关概念,初步形成数学概念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即:“创设情境,感悟概念→探究思考,形成概念→剖析理解,巩固概念→解决问题,运用概念”四个环节,在连续几届数学教学应用中成效显著.
        (一)创设情境,感悟概念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概念是盐,教师要煲汤,要为概念教学选择适当的情境.
        如案例《5.2.1平行线》:让学生先观察教室内的每面墙上的线,探究这些线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由于小学学过平行线,学生会很快能指出相交线和平行线.利用身边的实例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课堂氛围顿时轻松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在课堂上.此时问他们平行线这个概念如何定义,由于直观感受学生基本上得到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时教师引导他们观察不同平面的不相交的另外一种两直线(教室中天花板上纵向线和地面水平方向的线)作为该定义的反例,说明按之前的定义出错,引导学生理解需要“在同一平面”这个大前提,再通过操场上的双杆加以强调该条件,让学生对平行线这个概念一定要在同一平面内研究有深刻的感悟.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缓解课堂紧张氛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概念,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增加学习兴趣,规避对抽象概念的畏惧心,增进对数学概念的深刻感悟。
        (二)探究思考,形成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深入思索,寻找共性,探究思考归纳概念,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能辨析概念又能了解其使用范围.同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概念叙述的准确性.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
        如案例《 5.4平移》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课上实时推拉教室的窗户和开关教室的前门,全班学生观察这两种运动的区别.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与窗户推拉运动类似的例子.学生举生活中熟悉的滑滑梯、地砖的铺设、电梯的上下运动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运动过程中涉及到几个要素(距离和方向)?距离和方向各有什么特点?研究图形的三大对象哪些在变化(位置),哪些不变(形状大小)?然后引出平移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探究,学生明白平移与旋转的不同,形成平移要涉及直线型方向和距离这两要素.
        (三)剖析理解,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简洁和准确的特点,要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概念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能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因此要注重概念的主要组成部分:概念的名称、定义、符号、例子和属性等五个方面.例如:“平行线”是概念的名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概念的定义;“∥”是符号;不同位置和方向上的各组平行线可以看做正例及其变式;“两条没有公共点的直线叫做平行线”可以看做一个反例;“平行线”的属性有:传递性、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四)解决问题,运用概念
        数学概念既作为判定,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又可以作为性质,常常是解决问题的依据.如学习《1.1正数和负数》,根据负数的定义: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学生看到负号会定势思维把“-a”判定成是负数,这时需要加强运用概念的内涵来理解,先解决a是什么数? 能不能确定a一定是正数?让学生举例说明,由此说明不是带有负号的数都是负数,同时拓展了概念的外延,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总之,对于七年级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概念,关键是要用好教科书中的具体事例、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练好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活动,形成数学 概念意识,然后进行有效的巩固和运用概念.课堂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注重新旧概念之间知识的迁移、类比和整理,不把数学概念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密封的知识点来教学,注重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有效的概念教学设计既要“淡化概念 注重实质”,剖析和展示概念的产生过程,又要“轻其所轻 重其所重”,削弱和淡化学生对概念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在实施四环节的概念教学模式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改进概念教学设计,优化概念教学课堂,以达到最大的成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