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姜媛媛 张顺艳 吕林
[导读] 本文介绍了我校近几年有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经验
        姜媛媛  张顺艳  吕林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近几年有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经验,阐述了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成果及面临的挑战,为我校师范类教育专业认证,培养以“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发展”的“学科素养”理念提供文献借鉴。
        关键词:科学精神、科学素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不断增长,如何培养和造就21世纪一代新人的“科学素养”成为广为探究的课题。本文从我校实际出发,总结近几年相关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经验,同时也为我校师范类教育专业认证提供了可行性策略。
        一、“科学素养”的起源和内涵
    1.“科学素养”一词的产生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科学素养一词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及英国《国家课程中的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教育改革方案,均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依据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分别进行了多次调查,其结果显示我国具有的基本科学素养公众比例为0.3%(1996年)、1.4%(2001年)、3.27%(2010年)、6.2%(2015年);美国这一比例为6.9(1990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我国正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1994年12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等。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科学精神”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分别从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因此探索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2.“科学素养”内涵
        科学素养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科学素养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将学生的科学素养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四方面。
        二、我校“科学素养”学情特点及教育教学探索
        1.分学科教学模式
        自2002年我校升入大专后,生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五年制起点的小大专和三年制起点的高专生。我校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中针对小大专学生,采用分学科教学方式,设立了高中数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三年级后,开设高等数学课程。针对高中起点的大专类理科专业师范生则开设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大学化学等课程。在教育教学探索过程中,科学学科课程的设置按照专业的不同,在某些专业中多数科学课程均取消,部分专业只剩高等数学课程。按照国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普及”来看,这种现象为我校在培养大专生“科学素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探索课题。


        2.综合学科教学模式
        2015年我校改变常规设置科学课程方式,借鉴先进经验为初中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学生开设了《高中数学》、为三年制起点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了《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和《小学科学实验与设计》课程,旨在响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包含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门课程相互融合的相关知识,领域广泛,深度适中,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3.综合模块式学科教学模式
        2016年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我校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艺术、信息等基本素养作为目标,在培养师范类全科教师的专业中设立《自然科学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和《小学科学实验与设计》三门课程,分别从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科学教学方法、科学实验技能、教具的制作和科技实践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师范类其他专业中开设选修科学课程《趣味物理》、《生活化学》、《实用生物技术》、《小学数学解题研究》 等。
        我校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师范类专业文科方向教材。此教材特点是加强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通识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有概貌式了解的公民,从而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师提供一个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基础。
        教师在科学课程授课中,采用分模块式教学形式,即把课程划分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环境与科学信息技术六大部分,每一部分或相近的每两部分由一位专业教师任教。避免了备课中需要全科知识贮备的教师,由不同专业教师在自己研究领域精心准备、授课,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教研讨论分别阐述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精髓,以更好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学情特点的方式进行讲授,同时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学科素养的目标。
        课堂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借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结果交流与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再次奠定了基础。
        三、我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成果和发展方向
        首先,完成了国家科学教育培养目标。按照不同时期,国家科学素养的要求不同,我校采用了不同授课形式,不同教学方法,考虑学情特点,考虑知识融合性,从而完成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其次,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是学生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再次,在探索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中采用结果交流与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开展教学,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第四,创设活动情境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探究欲望。探究式教学法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后,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产出导向,在科学课程设置上,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中的科学基础素养的支撑,能够达到实验实践教学的要求,探索过程中建设的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也为认证做好了设施保障。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我校目前仍在积极探索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今后,将在培养学生科技技能、科技竞赛方面展开具体的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把内容做到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实现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使人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二庆,乔建生.《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2]宋怡.提高师范生科学素养,推进STS教育的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3]高守贵,夏道明.核心素养视域下师范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家教世界》2018.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编号GZB1320034;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培养素养和能力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编号SJGZY2019003。作者简介:姜媛媛(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张顺艳(1974-),女,黑龙江鹤岗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理论、信息薄膜材料。吕林(1990-),女,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