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延芬
深圳市罗湖区教工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成长的教育载体。在建构主义理论与需要层次理念的指导下,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工幼儿园借助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四大实施途径,建构出活动与儿童自主的联系,以此作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即从儿童自主角度出发,旨在相信儿童的能力,尊重儿童的人格,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以园为本,确立了自主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并通过发挥教师与家长的自主性,建构自主活动课程资源。
一、从自主性出发,定位课程培养目标
自主活动课程作为儿童自主行动、自我决定与自我规范的载体,需要明晰自主活动课程的目标。
自主行动是指儿童具有活动的自由,即行动自由,如幼儿自由选择区域活动、材料研究、同伴交往等。自我决定是指儿童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儿童具有为之决定的权利与能力。如儿童能决定户外游戏时场地的选择、节庆活动的庆祝方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等。自我规范是指儿童为自身的行动订立规范,儿童的行动不是任意的,而是合理的。儿童生活在群体中,当彼此的行动自由与决定出现冲突时,需要制定或更新规范或标准。如儿童在区域选择时,如果出现进区人数过多且影响区域活动质量时,儿童会通过规定合理等区域进区人数来确保自我行动的自由。
自主活动课程的总体原则是儿童从自身的“意愿”或“判断”出发,在符合教育性的原则下完成任务。具体课程的总目标阐释为“以幼儿终身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创设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适宜幼儿学习特点及个别差异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自主、自信、探究、乐群”的健康幼儿。根据总目标,将“自主、探究、自信、乐群”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如“自主”包括“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较强的生活能力”;“探究”包括“积极尝试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方式表达与表现生活”;“自信”包括“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乐群”包括“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
二、构建课程框架体系,培养自信健康儿童
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儿童自主是让儿童做环境的主人、游戏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运动的主人,最终通过幼儿自主行动、自我决定与自我规范,培养出健康、自信的儿童。
自主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基于幼儿的基本发展目标、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幼儿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学习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差异及已有经验,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崇尚“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挖掘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幼儿进行自主活动的教育。
自主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自主活动课程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为主,凸显幼儿的动手体验、探索发现与合作交流,是培养儿童终身发展和适合未来社会所需的共同基础。它通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和体育活动四个途径来实现,希望让幼儿从生活中培养品格,从游戏中拓展思维,从兴趣中激发潜能,从探索中体验快乐。
首先,通过全方位创设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具体策略包括为幼儿创设自我服务的生活环境,如方便的生活台、洗手等各类功能展板、指引、各类安全提示等;开设美工室、创客室、阅览室、木工坊等功能室,为幼儿创设材料丰富的游戏空间;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减少不必要的转换环节,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让幼儿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长时间的专注探究;为幼儿园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如幼儿对扎染感兴趣,教师创设扎染学习环境,让幼儿探究染料、花纹等;为幼儿创设充足的室外活动环境,充分挖掘户外环境中的可利用空间,创设出包括跑跳、攀爬、投掷、骑行、综合等九个运动功能区,另外还有种植园、沙水区、编织区、齿轮区、涂鸦区等丰富多样的户外自选区域。
其次,支持幼儿成为生活和运动的主人。将幼儿自我服务渗透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如自主取餐、照顾环境等;将运动目标渗透到体育器械中,通过幼儿操作器械发展运动素质。
最后,支持幼儿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通过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材料的合理提供,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深度探究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深度学习。
自主活动课程的评价。自主活动课程评价旨在立足儿童的自主性发展,通过科学建构课程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实践。首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细则,研究出检核表式评价法,作为课程的诊断式基础版评价;再次,建构基于全体儿童的分享式评价,重在过程性评价,让幼儿体验自主活动,增强自信;最后,建构基于幼儿的个性化评价,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个别化学习与个性化表现,要求教师观察幼儿,记录典型性行为与作品,引导幼儿分析、思考,并进行适宜合理的评价与个别化指导。
三、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实践路径
自主活动课程依托教师和家长资源,让教师做思想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研究的主体;把家长纳入课程建设者的范畴中,发挥家长团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幼儿自主、教师自主、家长自主。
挖掘教师的自主性,研发课程资源。幼儿园实行无痕管理。既主动管理的艺术,推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又注重员工的情感体验,让制度成为教师共识与自觉的行为。
幼儿园成立课程教研组。根据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四大活动类型,基于教师的个人研究意愿与研究特长,成立课程教研组。每组从学习环境、材料投放、观察支架、深度探究角度研究,梳理实施策略和资源体系,丰富课程资源。
幼儿园建立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按小、中、大班,分为三个集体备课组。在每个年级的四大活动中实践研究组研发的策略与资源,补充、修正与完善资源体系,形成丰富的课程成果。
挖掘家长的自主性,共建课程资源。家长是课程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主体,幼儿园十分重视家长的自主性,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家长的课程建构力。
一是发挥家长团体的自我教育功能。联动家园共育,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二是建立家长资源库。家长的职业、兴趣特长等均是课程资源,要将家长资源作为课程的生发点、作为儿童生活经验的思考点、作为教师的支持点。
三是发挥家委会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亲子运动会、家长助教、家长义工等方式,全方位打开家长走进幼儿园的渠道,真实展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样态,实现家长与课程共融共生。
参考文献
[1]孙圆.儿童自主性及其教育意蕴[D].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2]钱琴.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7.
[3]周亚明.民间土棋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