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小学 521031
摘要;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许多基础能力以及人格特征都会在此阶段快速成型。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校园教育,都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二者之间完美衔接,才能够确保学生成长步伐保持一致,从而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家校息共育的开展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提出行之有效地联动教育方案,以此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新时代;家校共育;小学德育;家庭教育
引言: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思想成为了小学生发展过程中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随着小学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也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师的德育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许多学生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足,不但缺乏必要的教育手段,同时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学生教育体系中的部分缺失,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家校共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家校共育体系不紧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家校共育的形式虽然提出已久,但是许多家长却依旧没有对“家校共育”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没有将其与德育教学衔接在一起。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大部分时间依旧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只有在学生成绩出现下滑严重时,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其他时间面对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以及行为偏差时,通常都会选择独立对学生进行教育,没有及时与教师沟通形成有效地家校联动教育形式。这样的现象一方面会造成学生的教育失衡,另一方面这样的联动教育成果是短暂的,无法针对学生形成的问题进行长期关注与纠正。因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开展家校联动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建立长久有效地沟通机制,以确保能够对学生状况保持实时关注。
(二)交流形式单一,单向传递为主
开展家校共育的主要难点一方面在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匮乏,通常只有在家长会、家访的过程中才能够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在于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始终是以教师为主导,对于学生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思想问题也无法做到及时察觉,并保持持续关注。如此一来,仅凭教师个人力量终究是精力有限,无法保证关注到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变化,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一些不易察觉的问题被慢慢放大,直到产生严重影响后才会被教师与家长发现。此时再进行纠正教导不仅要花费更多时间,同时也无法保证教育开展的质量。
二、小学家校共育体系的构建方式
(一)发挥“群”体力量,用好社交平台
在信息时代下,人们的沟通方式已经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开始变得多元化,以网络作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不仅能够保障交流方式变的更加快捷,同时发表彼此对问题的看法也可以变得更加自由。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网络社交平台,与家长之间建立起长期有效地交流渠道,以此确保能够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形成紧密的联动教育机制。
例如,微信群便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典范,作为时下最为流行的网络社交为工具,微信群已经成为了教师与家长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但是以往教师与家长之间对微信群的使用却存在一定的偏差,仅仅是作为教师向家长传达学校工作事务的工具来进行使用。因此在开展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微信群的更多功能开发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在群内向家长推送一些育儿文章,包括心理干预手段、德育思想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等等。并且在业余时间可以主动向家长抛出话题,鼓励家长在群内共同交流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如此不仅能够保住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同时也可以使家长在微信群中互相分享有效地育儿经验,从而确保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够一直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并且不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能够形成清晰的认识。
(二)每周一信,形成精确帮扶
微信群的使用的确能够确保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但是要想将家校共育作为小学德育课程开展的主要阵地,教师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主要特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思想心理上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而少部分家长可能够会由于担心子女由于自身的问题而受到区别对待,因此在与其他家长和教师进行交流时往往会带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此时微信群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公共交流平台便很难在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促成家校联动教育机制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开拓私密交流空间,以此弥补群交流的不足之处。
例如“每周一信”便是一种极为有效地教育开展形式,为了确保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以此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可以倡议家长每个星期抽取一段时间来回忆在家庭中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并向教师提出一些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针对学生性格塑造方面的想法,也可以对学生行为方式上的一些担忧。而教师在阅读了家长的信件之后,可以在平时业余时间对每一名家长的问题进行私下回应,或是在得到家长许可后在群空间中与其他家长共同讨论,如此不仅能够确保家校共育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够更加精确地解决学生成长问题。
(三)打造亲子互动课程,携手家长共同成长
在打造了完善的家校共育合作平台之后,教师还需要针对德育课程的开展形式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教师需要意识到,德育教育的开展对象不仅仅是单独针对学生,许多家长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各项思想素质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除了线上交流讨论活动的开展之外,教师还应当设计线下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德育思想,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为更进一步的德育教学开展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在“每周一信”或是群交流讨论中反馈的一些学生思想现状,为其推荐不用的文本读物,如《相约星期二》、《窗边的小豆豆》、《小猫杜威》、《第56号教师的奇迹》等等,并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同时将亲子之间对书籍的真实交流感悟用文字形式体现出来,使教师能够针对家长与学生的学习成果给出更为具体的建议。
(四)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扩大德育教育成效
为了确保德育教育内容能够伴随学生的整个成长周期,教师还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以此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德育学习内容,并促使德育教育能够扎根在每一个学生家庭当中。例如,为了避免给家长和学生造成负担,教师可以与家长商议每个月利用节假日实践开展一次主题德育活动,活动日期以及主题可以由家长自由商议决定,教师也可以相应的提出一些建议。如探望孤寡老人、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响应政府部门号召进行植树活动等等,如此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同时也能够有效扩大德育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不能够仅仅流于形式,而是应当从教育开展的渠道进行思考,同时设计性质有效地活动内容,如此才能够将学校与家庭的力量凝聚起来,更好地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