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军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永川 , 402167)
摘要: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多种层面的因素影响,本文拟从学生个体层面、体育教师与体育课堂层面、学校相关层面、家庭综合层面、政府政策配套层面、社会关注等六个层面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校、家庭三者对体育锻炼概念的认知情况、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层面对体育课程的关注度等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较大,最后从体育意识、教育模式、体育活动载体、政策监管、网络管控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回归分析;青少年体质;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
?
1.前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数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也有部分因素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个别隐性因素需要重点关注。深入研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调查研究样本选取3所高校,4所中学,2所小学的在校学生,其中大学生600人,初高中学生700人,高中3所初中2所,小学生及家长200人,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6份,回收率97.1%。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以“青少年体质”、“体质健康”、“回归模型”等为关键词,通过知网等检索查询,收集整理国内外学者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体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了较为严密的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体系。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面谈、网络沟通等方式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逐步修订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2.3.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表”,问卷设计好后邀请5位专家对问卷进行问诊修改,确保问卷科学合理。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分批次向初中、高中及大学在校学生发放,小学生主要发放给家长和老师,最终回收的数据真实可靠。通过对调查问卷整理分析,初步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及参与,学校体质健康教育实施的现状,家长对学生健康的重视程度等情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分别利用Excel和spss18.0进行分类、描述统计和整理分析,根据需要制作图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加清晰直观。
3结果与分析
3.1模型构建
聚类分析在于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聚合为一类,直到把所有的指标聚合完毕,用于解决需根据变量的相似程度对样本进行归组并类。本文采用离差平方系统聚类法划分因素变量的类别,设为测试人数,为体质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矩阵为:
由此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标准化矩阵:
设、,作为相似系数定义因,据 、伪F、伪统计量的意义确定聚类组数S。
以方程的个非负特征根中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筛选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中的主成分个数,设相应的特征向量为:
最大正交旋转成分矩阵方差,得到旋转成分矩阵,根据因子载荷量的绝对值,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重新命名因子。根据(2)式和(3)式,得出主因子与影响因素的线性关系为:
根据主因子,综合因子模型是以对体质健康影响的回归分析模型:
和变量复共线性的消除。
3.2体质健康影响因子分析
数据样本选取重庆市大学生600人,初高中学生700人,小学生及家长200人,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6份,回收率97.1%。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出学生个体、体育教师与课程、学校层面、家庭综合、政府政策、社会关注等六个维度(表1),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由此可见预设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表1 预设影响因素变量代码与问卷目录
维度 变量代码()与预设影响因素()
学生个体
体育教师
与课程
学校层面
家庭综合
政府政策
社会关注
本文选取的,,对全部预设的影响因素进行离差平方聚类分析,按照度量指标的相识度统计量计算,确定求得累积方差贡献率(表2),结果显示,足见可分析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表2 预设影响因素聚类与方差贡献率
类别 影响因素代码 KMO值 主因子成分 累积方差贡献率(%)
一 、、、、
、、、
、、、
、、、
、、、、、 0.822
75.588%
二 、、
、、 0.815
72.659%
三 、、、、
、、
、、 0.818
62.636%
四 、、、 0.826 63.128%
五 、 0.873 71.569%
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关联性较强的特点,实施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因素运用正交旋转,结合其累计方差贡献率,合并关联因子,生成主成分因子(表 3)。
表3 主因子分类汇总
影响因素代码 因子 因子命名
、、、、 对体育锻炼概念的认知情况
、、、 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及态度
、、、 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
、、、 现代智能网络对健康的影响
、、、、、 应试教育的影响
、、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影响
、、、、 学校层面对体育课程的关注度
、、 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因素
、、 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保障
、、、 国家政策的影响
、 社会对于体育的认知与需求
根据聚类分析,从46个主要影响因素中提取的12个主成分因子具有全面性和独立性,在预设的国家政策层面的4个影响因素独立地全部被包含于因子,说明政府政策影响独立于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维度的影响,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维度的影响相互交叉关联,深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3.3体质健康影响主因子回归分析
通过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因子之间的关联性高,主因子存在较强的共线关系。取样本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向量为因变量,12个影响因子数据向量为自变量,设定线性回归模型为:
通过多元回归对自变量进行筛选,影响因子的共线性检测,最终确认的12个主因子都进入模型,回归模型拟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具有高度显著的线性相关,方差分析,显著水平,说明模型通过设定检验。
综合因子对体育锻炼概念的认知情况、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层面对体育课程的关注度等因子的载荷量最大,保留潜在因素最多,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直接影响也较大。
设置控制变量年龄、性别、地区的差异性检验发现,主因子、、、、对初中以上学生影响较大,对农村学生影响不明显,、、、对女生的影响的波动较大。
将影响因子代入回归方程,载荷量大的因子20个,其中学生个体因素9个,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因素4个,学校层面因素4个,家庭综合因素3个,政府政策与社会关注没有,说明学生个体因素是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关键性因素,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能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家庭支持与学校重视对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明显帮助。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研究发现,主因子:对体育锻炼概念的认知情况是综合因子的第一主成分,其由对体育健康的认知程度、对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家长对体育的认可度预设要素构成,说明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是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条件。主因子:应试教育的影响包括学生被额外的课外辅导和技艺培训挤压锻炼时间和空间、考试和成绩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威胁身心健康、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体育特长有助于升学被迫参与锻炼,都造成锻炼的不连续性,只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才有助于体育锻炼的长效性。主因子:学校层面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度,学校对体育课程关注度低,造成体育教师的地位不高、注重文化教育忽略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校避重就轻,造成学校无法从人财物去保障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4.1.2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评价较为复杂。本文采用聚类降维原理,将众多潜在影响因素用较少的主成分因子代替,研究发现对体育锻炼概念的认知情况、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及态度、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现代智能网络对健康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影响、学校层面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度,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重要因素,通过回归模型分析进行预测和警示,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体质健康教育发展。
4.1.3 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现状,并且能客观评价对自己身体健康有利、有弊的因素,并试图从这些因素着手,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获取更多体育健康知识,改善自己的健康水平。
4.2 建议
4.2.1强化学生、家庭、学校的体育意识
学生作为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主体,务必坚信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有美好的未来,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学校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培养体魄强健的学生也是学校的工作目标,应全方位多角度支持体育工作的开展;家庭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转变“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摒弃参与体育锻炼就是吃苦受累的错误思想,应该积极开展体质健康教育家校共建活动,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
4.2.2转变思想,改变教育模式
切实有效的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抓手之一。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重点需落到实处,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务必重视加强体育方面的教育。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和体育课程的改革,适当提高体育课程比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2.3坚持体育社团为活动载体,增进学生体育锻炼
学校鼓励体育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社团配备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在活动中贯穿体育健康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游玩中增长知识,激发学生运动健身兴趣。通过活动让学生的自我展示,促进自信心发展,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性。
4.2.4完善体育政策,加强制度的执行监管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对学校体育工作都有明确指向,学校务必严格落实执行,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责任工作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做到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人可诉。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其学校领导业绩考核指标之一,切实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增强提供有效的保证。
4.2.5强化自我管控,合理利用网络环境
现代网络的发达,使得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必须降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沉迷网络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危害,通过开展户外活动来转移学生对网络的依耐性,合理运用各种健身APP开展体育锻炼,让其成为日常锻炼和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让自己从根本上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学会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5.参考文献
[1]沈澄.基于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的高职学生数学困难影响因素探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11)
[2]曹桂霞,白俊伟.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9(1)
[3]冯敏,冯辉等.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来源于同济大学568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
[4]周智聪.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学生体质健康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
[5]董玉杰,郑兵.新时代背景下影响大学生体质主客观因素的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6)
[6]刘宏亮,牛建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困境及解决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