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圆仔
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361100
【摘要】语文阅读概括能力指的是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提炼某篇文章主旨、剖析语句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提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提高他们语文综合素养不可忽视的途径之一。教学过程中,本人立足教材,结合本班实际,摸索出提升高年级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三个策略:立足教材,由易至难;立足教材,抓关键句;立足教材,融会贯通。
【关键词】教材 提升 高年级 概括能力
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第三学段要能有效地概括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要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叙事性作品的概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亦是如此,要进行不断地实践才能得出真知。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对于朗读力、观察力、想象力等语文综合能力,尽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的概括能力依然比较薄弱。以六年(1)班为例,课堂上经常会要求学生说说文章的主旨,如果文章结构比较清晰的课文,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70%左右的学生能比较快速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大意。比如,《夏天里的成长》一文,脉络非常清楚,文章围绕开头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具体描写。教学本篇课文,发现提出这个问题时,举手的同学比较多,而且也显得比较自信,在回答过程中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还会阐述是通过动物、建筑、人等的成长来体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如果遇到难度稍微大点的文章,本来有点活跃的课堂会顿时陷入悄无声息的状态,举手的同学变得寥寥无几,有的学生往往担心被老师提问到,就把头埋得低低的。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提问举手想发言的同学,有时也提问没有举手的那部分同学。这时,便会发现,概括的文章大意参差不齐,有的概括不全面,有的找不着文章的重点,有的则是像极了复述故事的内容,更有甚者,是找几个文章的句子读一读。本文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立足教材,有效培养高年段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几点做法,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一、立足教材,由易至难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一定程度上论说了概括能力对于整体把握文章、切实理解文章的重要性。【1】从长远发展来看,概括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概括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预习、早读、课堂等几个阶段,教师经常会给学生布置朗读课文的任务,但是发现有些学生读完仍然没有什么收获,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说不出个所以然。像六年(1)班的部分学生就存在只是简单朗读、没有花心思去思考、理解、记忆的问题。朱熹说:“读书要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没有切实理解课文内容,就无法切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尽管是高年级学生,教师培养阅读概括能力,也可以立足教材,从朗读这个简单的点切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放声朗读,并且用心记住文章的内容,不理解的可以多读几遍,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之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譬如,当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四人小组合作,将课文内容改编成情景剧,然后课上进行现场表演,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狼牙山五壮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演绎结束之后,教师顺势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有的学生可能无法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也应该沉着冷静地鞭策学生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如俗话说的: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学生有交流就有收获。这对小学高段学生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概括能力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立足教材,抓关键句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中心就是事物的主要部分或者在某一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2】虽然文章的中心句不是城市也不是地区,但我们可以把文章看做一个城市,而中心句就是这座城市中的一个重要地区,既然是事物的主要部分,也占有其重要地位。一篇文章中能体现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或最能表现文章内容的语句,我们称之为“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有三种类型:在自然段开头的总起句;在自然段中间的过渡句;在自然段末尾的总结句。例如,六年级上册鲁迅写的第25课《好的故事》的难点之一就是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课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黑暗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憧憬。本文晦涩难懂,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没有找到突破口,也是很难读懂本文的深层次的含义。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本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他们想想哪个句子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描述了作者梦中的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好故事,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六年1班的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一篇文章的中心句在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学生能快速抓住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若是学生养成一边阅读、 一边动笔勾画出关键句子的好习惯,就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概括上 ,就能够把握阅读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概括能力。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况且六年1班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比较薄弱。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坚持不懈的信念,耐心指导学生,才能铸就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三、立足教材,融会贯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使用不同的概括方法,并且能做到方法的迁移,这是提升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可持续方法。课程标准曾明确提出,第三学段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概括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掌握不同方法。【3】比如,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是一篇场面描写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大典之前到大典结束后的多个场面,让读者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但是,该文章篇幅较大,学生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本人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给每个场面拟个小标题,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小标题串联起来,组合成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几个基本要素进行补充、串联,很快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类似这样的的长文章,在六年级上册,无独有偶,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是叙述了跟伯父有关的几个事件的长篇幅课文。课文比较长,学生读完本篇课文,要让他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少学生又是一头雾水。本人执教本节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长文章是如何概括文章主旨的。这时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说,前面第七课《开国大典》也是长文章,是先将几个场面的描写拟好标题,再将几个小标题的内容进行串联,组合成课文的主要内容。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道: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遇到此类长文章就可以运用这种串联法。
华罗庚说:“凡事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索更多样的概括方法,帮助他们科学地提升阅读概括能力,为他们提升语文学习成绩奠定基础,促使他们形成更扎实的语文综合素养。【参考文献】
[1]余映潮. 概括能力训练的妙法[J]. 中学语文教学.2017(2)
[2]江永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J] .教学探讨.2017.NO15
[3]蒙艳红.立足教材,培养高年段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J] .教育观察.2019年6月